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再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三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裏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製。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後出師表》
王安石——千古一相
國籍:中國
朝代:宋代
出生地:今江西臨川
生卒年:1021—1086
身份: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蘇軾
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當之矣……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梁啟超
1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責,推動富國強兵為宗旨的變法革新運動,並取得了相當的成效。
2王安石變法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取得徹底的成功,但其中許多變法措施,如保甲法和免役法等,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現在仍有極高的借鑒價值。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的一個小官吏家庭裏。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曆任簽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製誥。
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同年輕的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主抓“理財”和“整軍”兩大方麵,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複拜相。王安石複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王安石變法,雖然歸根結底是為加強皇權,鞏固封建地主的統治地位,但在當時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確曾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曆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稱譽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另外,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創作上成果頗豐。其詩作不僅數量多,且自成一家,在開創宋詩局麵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其散文語言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在措詞與語氣上也極具特色;其詞作數量雖不多,但藝術性很高,且開創了詞壇豪放的先聲,對後人影響巨大。在內容上,王安石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王安石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點金成鐵
王安石一生寫了大量詩文,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詩人以“噪”襯“靜”,益顯其靜;用“鳴”托“幽”,逾顯其幽,這兩句詩把靜景寫活了。但王安石看後,卻不以為然,大筆一揮,改為“一蟬不噪林逾靜,一鳥不鳴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把詩句改得韻味全無,無怪乎當時的詩人黃庭堅訕笑他“點金成鐵”。
王安石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