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亞細亞,是一句古閃米特語,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遼闊的黃色大地上,流淌著一條黃色的大河。黃河偏偏又孕育了一個黃膚色的民族。這是一種多麼神秘的自然聯係。從此,文明的曙光從亞細亞升起,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

在黃河的川流不息中,五千年過去了。而這黃皮膚的民族又締造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啊!堯舜禹湯、先秦諸子、雄漢盛唐乃至四大發明,燦爛的東方文明一精如斯!

然而曾幾何時,在西方蔚藍色文明的堅船利炮下,亞細亞的太陽隕落了。一個曾令馬可·波羅驚歎不已的東方大國,一個讓歐洲君主驚恐地虛構出“黃禍論“的龐大民族,也曾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侖警告西方不要去驚醒的睡獅,卻在近代淪落到了任人宰割的境地。

失去了昔日的榮光後,我們分明聽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心在痛苦、在呻呤:難道真的要全盤西化嗎?東方的太陽真的隕落了嗎?

“不,”一個堅決的聲音高聲喊道,“不會是這樣。”在比較研究中國、古印度和西方文明後,他力排眾議、獨樹一幟,重釋東方文化,替孔儒學說辯個明白,並最終斷言:“世界的未來將是中國文化之複興!”

文化界震驚!國人震驚!世界震驚!

人們稱他為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第一人,現代新儒家的開山,但他卻自稱是一個佛教徒。的確,古印度佛教給他以悲天憫人的釋家情懷,中國孔儒學說則給與他以天下為已任的儒者風範。因此,他不甘心作一個書齋中的學者,而是要為理想的實現周遊講學,奔走呼號。

於是,在辛亥革命時期,他參加京津同盟會,為推翻封建帝製而投身戰鬥;於是,五四時期,他力排眾議,力撐現代新儒家的大旗;於是,在抗戰期間,他顧大局,識大體,斡旋於國共兩黨之間,維持抗日民族統一陣線;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他不顧個人榮辱得失,敢於犯顏直諫。

“久經風霜情自珍,枯木又逢春。”在東西方文明劇烈撞擊、融合的今天,他的名字再次被提起,他的學說又重新得到重視,他的著述陸續付梓,而關於他的研究,評論和傳記也漸漸多起來。

他辭世至今已有8年,但他70多年前的視角仍一直支配著後人的思考。他使得東方文明有了包容域外文明的胸懷,他使得中華民族又重新恢複了豁達與自信,尤其是他那至大至剛、光明坦蕩的性格,已不再複見於後輩學者。

他,就是中國最後一代大儒,現代聖人——梁漱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