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激流勇退——尋常百姓(1 / 1)

杜魯門發動的朝鮮戰爭,不僅把美國軍隊送上了戰場,也把美國人民拖進了戰爭的深淵。

國內某些企業的生產甚至回到了二戰時的狀態,其中最重要的是鋼鐵企業,工人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都達到了超常的狀態。

資本家們從戰爭中發了大財,而普通工人卻仍收入微薄,這種狀況引起了工人們極大不滿。1951年,美國鋼鐵公司等幾大公司的工會要求與資本家談判,要求提高工資、改善福利。公司當局嚴辭拒絕,工會宣布將舉行大罷工。杜魯門對局勢的惡化深表不安,他不希望這支軍工企業的最重要的力量陷入癱瘓。他責成工資穩定局進行廣泛的聽證會,促使勞資雙方妥協。3月,工資穩定局提出了一份增加工人工資的計劃,但鋼鐵公司立即加以回絕。勞資雙方重又僵持不下。

杜魯門正無計可施,他的部長們又火上澆油,他們報告:如果鋼鐵企業停產,則軍事裝備、原子能建設、動力工廠、鐵路、造船等等都將受毀滅性打擊。在無可奈何之下,杜魯門施出了“殺手鐧”——政府接管鋼鐵企業。這句話說來容易,實則深深觸動美國固有的思想積澱。在美國,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是社會普遍接受的,國家管得越少越好,因此由國家經營鋼鐵企業是不可想象的。

杜魯門態度是堅決的,他命令商務部長接管鋼鐵企業生產,同時繼續與勞資雙方談判。鋼鐵公司發動了猛烈的反擊行動,他們上訴最高法院,控告總統越權。盡管杜魯門多次發表演說為自己辯白,然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仍令他大失所望:總統接管鋼鐵企業的命令違反了他所被授予的權力規定。1952年6月2日,杜魯門隻好認輸,命令商務部長索耶把鋼鐵企業歸還給資本家們。幾天後,他被迫同意鋼鐵企業的提價要求,以換取他們對提高工人工資的同意,平息已長達7個星期的60萬工人的罷工。

接管鋼鐵企業未果,這是杜魯門在第二任總統位置上的又一大失敗。

1952年,又是美國的一個大選年,已連任兩屆總統的杜魯門何去何從呢?這年3月29日,在華盛頓首都國家警衛隊軍械庫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傑斐遜—傑克遜紀念日午宴會上,杜魯門向5300多名民主黨黨員正式宣布,他將不再參加總統競選。

是所謂“鳥盡弓藏”嗎?當然不,杜魯門並不是因為無事可作而不想再當總統,實為形勢所迫,自覺無能為力了。且不論朝鮮戰爭中他所受的指責和鋼鐵危機中他的失敗,就是在和國會鬥爭中他也屢屢受挫。1952年國會通過法律,批準各州擁有石油開采權。杜魯門立即行使總統否決權,堅決主張由聯邦政府控製石油命脈。更使杜魯門坐立不安的是,在50年代美國興起了瘋狂的“麥卡錫主義”。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瘋狂反對共產主義,並在國內大搞恐怖言行,煽動人們揪出所謂國內的共產黨人。一時間,從普通群眾到政府官員,一大批人因背負了“共產黨人”的罪名而被迫害,甚至致死,杜魯門也反共,但不希望造成國內的混亂不堪,因此對“麥卡錫主義”持消極態度。但麥卡錫正利用了這點,大肆攻擊杜魯門和他的政府,甚至公開叫嚷杜魯門支持共產黨人。如此事件,數不勝數,杜魯門已心灰意冷,無意再作總統。

杜魯門不參加競選也有內部原因,作了近8年的總統,他對權力的爭奪厭倦了。他說:“權勢有一種引誘力。它可以滲入人的血液,正像頗具誘惑力的賭博和貪財一樣。”“我認為,當8年的總統就夠了1952年11月4日,杜魯門在獨立城參加了總統選舉的投票,候選人名單上沒有他的名字,他感到萬分輕鬆。這次大選,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杜魯門致電祝賀。

1953年1月19日,哈裏·杜魯門一家結束了在那座象征最高權力和榮譽的白宮的生活,返回密蘇裏州的獨立城。

哈裏·S·杜魯門的總統生涯結束了。

回到家鄉的杜魯門不再那麼熱衷於政治了。他的精力投在了“杜魯門圖書館”的建設上同時撰寫《杜魯門回憶錄》,這也許是美國總統卸職後的共同愛好吧。

杜魯門不再是總統,他可以每天和家人們歡樂地呆在一起,而不必擔心突然被國務打擾。他可以像常人一樣在美麗古樸的街道上散步,和可愛的鄉親們閑談取樂,而不擔心於國際風雲。在權力的角鬥場上決逐了一番之後,他終於品出了“平平淡淡總是真”的道理。

1972年12月26日,哈裏·S·杜魯門安然逝去,享年88歲。

一代總統,曾經叱吒於國際風雲之間,終不免隕落於蒼莽;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