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1)

美國中部的密蘇裏州有一座格外引人注目的小城——獨立城。它坐落在該州西北角的地方,緊挨坎薩斯城,城內風景秀麗,古樸幽美。這裏,誕生了美國最著名的作家馬克·吐溫以及普利策文化獎金奠基人、報紙發行大亨約瑟夫·普利策。

1972年12月26日,就在這座古城中,一位曾經叱吒美國政壇的風雲人物悄然逝世,他就被埋葬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圖書館的院子裏。每天清晨,他的房前都擺放著一些淡雅清香的小花兒,增添了幾分古樸,寄托了幾分哀思。

他,就是美國第三十三任總統——哈裏·S·杜魯門(HarrysTruman)。

杜魯門出身比較貧寒,他沒有進入過正式的大學,完全靠自學而成才。他早年沒有進入政界的宏偉抱負,但一旦轉入其中,便幾乎一帆風順;從一個小小的縣的法官到副總統,再由於天賜良機,接替富蘭克林·羅斯福作總統,連選連任,最後激流勇退,安然地度過餘生。

杜魯門從1922年開始進入政壇,平步青雲,特別是在總統任職期間(1945年—1953年),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大出風頭。他剛一上任便促成了聯合國的建立;在波茨坦“三巨頭”會議上又與斯大林明爭暗鬥;他還命令向危在旦夕的日本投下了兩個原子彈,逼迫日本屈膝投降。在二戰結束前這段時期,杜魯門的活動以領導美國打擊德日為主,頗具英雄本色。然而,二戰結束不久,他就提出了“杜魯門主義”,妄圖支配世界;並對敢於和他對抗的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下敵手,發動了朝鮮戰爭;在國際的一片譴責和國內一片混亂之中,他走下了總統寶座,重入平民世界。在杜魯門的第二任期內,他反共的“冷戰領袖”的形象聞名於世。本書就是以這兩條展開的。

有人評論杜魯門是為人正直謙遜、作事廉潔、說話直率,又有人認為他脾氣暴躁、專橫無禮、言辭辛辣。這些都是從杜魯門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個性上來評論的。在國際舞台上,一些國家把他看作推行和保衛西方“民主製度”的英雄;有些國家把他斥為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代言人。這是站在不同階級立場作出的不同評判。幾種說法各執其理。

但是,有一點似乎沒有爭議,即:杜魯門是美國曆史甚至世界曆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在國內,他繼承了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原則,打破了傳統的美國外交中的“孤立主義”,使美國加入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國際上,他領導美國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熱戰”,又聯合西歐,開啟了長達40多年的“冷戰”。可見,杜魯門的確與其他總統稍有不同。

就聲名來講,杜魯門遠遠落後於他的前任富蘭克林·羅斯福和他的後任艾森豪威爾將軍,甚至他的同時代的巴頓將軍、馬歇爾將軍、麥克阿瑟將軍都更加聲名顯赫。在那群星閃耀的年代裏,杜魯門的光輝顯得平淡無奇了。

下麵,我們展示的就是這位既“承前啟後”又“平淡無奇”的總統的主要人生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