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湯和無疑是比較識實務的,他知道權力本應該是屬於皇帝,雖然由於戰爭的原因,這些權力被分散到他們各個將領們手中,但是戰爭一旦結束,就應該解甲歸田,把這些權力再還回皇帝的手中。所以當湯和向朱元璋提出辭呈時,朱元璋顯得很高興,給湯和蓋了一座大府院,還給他很多的賞賜作為慰勞。這裏,朱元璋似乎是給大臣們傳達了一個信息,隻要你們能快快把手中的權力交出來,就可以得到相應回報。朱元璋這時還比較有人情味,對於這些開國功臣們還可以給一些恩賜。免得被天下人笑話,說他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做人沒有氣量。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出於種種原因,不僅不願交出手中的權力,反而還想得到更多更大的權力,他們往往這樣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理應享得這份容華富貴,現在你朱元璋做了皇帝,就不想要我們了,我們可不吃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這一套。其中有些人慢慢地開始作威作福、欺行霸市。這些人的一係列舉動令朱元璋極為不滿,這不又成了元朝政府的那種昏庸無道了嗎?因此,當朱元璋發現大臣們對自己的“仁慈”置之不理的時候,便硬下心腸,開始對大臣們實行清洗。李善長乃開國第一功臣,曾被朱元璋比作蕭何。這個老資格的謀臣兼後方調度總管,城府深,德高望重,但是絕無反叛之心。但是朱元璋嫌他與淮西武人集團有著太深的關係。李善長以文人長者和軍師身份活動於朱元璋的大軍之中,且善於協調諸將,這讓朱元璋感到擔心。況且他是開國勳臣之首,地位甚至在大將徐達、常遇春之上,這樣一個危險的人物,自己怎麼能夠容忍他呢?考慮到他潛在的勢力與威脅,朱元璋決定一點一點地削弱他的勢力,免得打草驚蛇,壞了自己的“大事”。於是,他先罷了李善長的相位,在安撫和震懾的交相作用下,隻是給他一個空有其名的虛位,然後讓他打理一些瑣碎低級之事。李善長因此而抑鬱怨憤,他也明白朱元璋這樣做的用意,所以辦事盡量做到小心謹慎,可最終,還是被朱元璋抓到了把柄給殺掉了。朱元璋對功臣並非一味狂殺,而是講究有步驟、有順序地進行。一個個被推上斷頭台,但台上、台下的人都不敢也無力對抗,隻能等死。明朝開國時,朱元璋實行文武並貴的策略,甚至文人做大官的更多,這是因為草創製度更依賴文臣。武將們自然不滿。但不久,他們發現,皇帝的政策暗中做了調整,變成了佑武輕文。每當處理大獄時,皇帝總是性情狂暴。但這個時候,他又表現出少有的冷靜。總是步驟清晰,層次分明,能斷能忍。武將們發現在胡惟庸一案中,凡是牽涉中書省及各部院衙門的,都被他一概殺戮,而凡是涉及武將謀反的,他不管信與不信,卻一概寬宥了。很快地,攀咬武人的口供越來越少了,武將們緊張的情緒漸漸平定下來。朱元璋此時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中書省和中書丞相的問題。其間的一切布置都緊緊圍繞這個中心。當中書省和丞相的問題解決後,武將就被放在案板上了。武將因掌握兵權,更受疑忌,不是不殺,而是時辰未到。朱元璋就是憑著權變的手腕統禦部下的,打擊了敵人,保全了自己。中書左丞相胡惟庸一案,受株連而被殺的達三萬多人,甚至連77歲的老太師李善長全家也被殺害。又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大將軍藍玉因為功大自傲被殺,不僅被抄斬三族,而且株連15000人被害,最後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被殺幹淨了。謀士劉基是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的重要人物之一,有不賞之功。明朝建立後,他為了不受人猜忌,又遠權避謗。但在朱元璋眼裏,劉基是一個神秘人物。他既然能以這種神妙的術數輔佐我朱元璋,那為什麼不可以為自己著想呢?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還是滅之以絕後患吧!當時年過花甲的劉基老態龍鍾,疾病纏身,與劉基有過節的宰相胡惟庸假意前去探望,朱元璋知道後,就命胡惟庸攜禦醫前去治療。可是當劉基吃了禦醫的藥後,頓時覺得腹中不適,心下疑惑,後來他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朱元璋,說:“自從上回經過胡丞相的禦醫治療後,臣如今肚內乃有一塊硬結,我隱然感覺身體有些問題,掂量著不好。”意思無非是說胡惟庸可能在藥裏下了毒,請皇上明察,可是朱元璋卻並不理會,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三個月後,劉基的病還沒有好,朱元璋這才派人前去探問,後來聽到回報說劉基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修書一封,叫他回家養病。結果,劉基於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抵家,四月十六日因慢性中毒而死,享年65歲。
正文 第114章 去荊棘(2)(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