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老三
劉邦本名劉季,在家中排行老三,劉邦是他稱帝後改的。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叫劉伯,一個叫劉仲。還有一個小弟叫劉交。早年的劉邦貌不驚人,才不出眾,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劉邦實在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隻不過是一個混混兒而已。人們都聽過一句名言叫做“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比起項羽,文化水平可能更為低下。項羽至少還是懂得一些東西的,雖然是東一錘西一棒,一會兒兵書一會兒劍。而劉邦呢?他根本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也不可能從農村那種環境下的所見所聞之外,獲取更多的信息,他的眼光最先盯在社會現實的榮辱毀譽之上,他最先看到的隻有“功利”二字。劉邦曾應征服徭役去過鹹陽。到了鹹陽後,開了眼界:縱橫的街道,堂皇的建築,一望無際的樓房,川流不息的人流……大街上車來人往,官僚乘車,富人騎馬,市民步行,小販挑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看到那些穿紅著綠的秀女,劉邦饞涎欲滴……這一切對劉邦來說是何等地新奇,何等地向往,他感到自己也是一個人,應該擁有這一切!在鹹陽,劉邦還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氣勢,忍不住發出了曆史上著名的長歎:“大丈夫就應該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沒有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從古到今,無不如此。劉邦是個交朋友的高手,他與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等人打得火熱,而且大多是拔刀相助的“鐵”關係。這些人,後來也就成了劉邦打天下的班底。劉邦有許多朋友,就免不了吃吃喝喝的應酬。劉邦沒什麼錢,自然經常去吃人家的,但是“吃人三餐,還人一席”,也少不得偶爾帶些人到家裏來吃吃喝喝。久而久之,劉老大、劉老二似乎不好說什麼,因為劉邦畢竟是他們小兄弟,可是嫂子們難免說些什麼“出力養懶漢”、“坐吃山空”之類的話。劉太公是一個心裏明白的人,知道“樹大要分杈,兒大要分家”,兒子不好說,媳婦其實就是傳聲筒,怪隻怪他這三兒子不爭氣,索性分了家,轉過來教育劉邦。隻是劉邦“惡習”難改,劉太公的話,這隻耳朵進,那隻耳朵出,隻當耳邊風,依舊我行我素,哪裏聽得進去。劉邦的脾氣不改,劉太公隻得開了一個家庭會商量。劉太公說:“老三,你不能這樣整天東遊西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劉邦說:“什麼是正業?您是不是說種莊稼的事啊?”“不種莊稼哪裏有糧食?沒有糧食你吃什麼?我這一把年紀,還養得了你幾年?”劉邦一笑說:“您老人家放心,不要看我現在這個樣子,到時候我會叫你吃香的,喝辣的,坐享榮華富貴!”劉邦說完,轉身就走,氣得劉太公隻好吹胡子、瞪眼睛,一個鄭重其事的家庭會就這樣不了了之。太公隻好指著劉邦的背影吼道:“你有本事,你就掙個家業給老子看看,不好好學學老二!”
劉邦雖然出了門,這句話可聽得清清楚楚。後來他當了皇帝,尊劉太公為太上皇,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大宴群臣,劉邦雙手捧著玉杯,給太上皇劉太公敬酒,還沒忘了那句話,笑著對大臣們說:“當年太上皇經常說我是個無賴,遊手好閑,不能夠發家治業,不如二哥。我今天的產業比二哥如何?”群臣都高呼萬歲,一片歡聲笑語。劉太公也隻得跟著笑!由於劉邦破壞了家庭會,劉太公有時就故意冷淡劉邦,但劉邦對一切都無所謂,不是到朋友家去混一頓,就是到哥嫂家去打遊擊。嫂子雖然不歡迎,但畢竟是親兄弟,礙於情麵,不好說什麼,隻好聽之任之。因為畢竟不是一家,劉邦也不會長期在哪一家住下去、吃下去。不久,劉邦的長兄劉伯病故,嫂子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劉邦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依舊時常帶著他的朋友去吃白食。一天,已到晌午時分,劉邦又約幾個狐朋狗友到大嫂家吃飯。剛一進門就被正在做飯的嫂子看見。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對於一個寡婦來說,艱難備至。這小叔子一人來了不算,還帶來了一群。大嫂心中越想越酸,越想越氣,於是敲鍋打灶,拿著刷子在一口空鍋裏涮將起來,弄得滿屋子震響。劉邦和他的朋友們聽到這種奇妙的聲音,後悔來晚了,人家已吃完飯,隻好相繼離去。後來劉邦到廚房一看,鍋裏的飯尚未煮熟,正冒著騰騰熱氣,因此十分怨恨大嫂,長歎一聲,轉身離去。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封劉老二劉仲為代王,堂兄劉賈為荊王,封小弟劉交為楚王,封庶出長子劉肥為齊王。劉邦已封四位同姓王,隻有長兄劉伯之子劉信未加封賞,劉太公問起此事。劉邦說:“我怎會忘記此事,隻是他母親當年做事太過,我至今氣憤不過。”直到次年十月,劉邦才封劉信為羹頡侯。“羹頡”就是刮飯鍋響之意。劉邦當時結交的最為重要的朋友是蕭何,他同劉邦都是沛縣人。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是縣令的主要助手,在縣政權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與他交上朋友,對劉邦政治前途的拓展幫助不小。劉邦後來由蕭何推薦,當上了泗水亭長。這個職位既可以吃點俸祿,又可以幹一些自己願意幹的事,雖然是一位小小的亭長,但卻因此結識了更多的人,特別是縣衙裏的那些大小人等。如果劉邦隻是會交朋友,能與眾位同僚一團和氣,他最多也不過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小“地保”。他要發跡,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一個是天賜良機;一個是手下有一批能人。否則,無論如何,劉邦也是不可能當上大漢皇帝的。在劉邦沒有步入政界前,蕭何就曾多次幫助他解脫過法律上的糾紛。劉邦之所以能夠當上亭長,也與蕭何的推薦大有關係。等劉邦當上亭長後,也還常常受到蕭何的指點和影響。前麵我們提到劉邦曾到鹹陽去服徭役,當時沛縣其他的吏都出錢資助,為劉邦送行。每個人都送給劉邦300個錢,唯有蕭何送給他500個錢,相當於送給他一年的夥食費,可見二人交情非同一般。後來劉邦當了皇帝,為報答蕭何多送的這200個錢,特為蕭何的封邑加封了2000戶。劉邦對蕭何的恩惠和幫助真是感銘肺腑、永誌不忘!然而,劉邦當時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沒有一點家庭的血緣關係和社會地位,又沒有什麼經濟實力,蕭何算是他所結交的社會地位最高的朋友,卻能得到蕭何如此的提攜和幫助——劉邦的社交能力真是非同一般!夏侯嬰也是沛縣人,是劉邦結交的又一位朋友。他是沛縣政府中趕馬車的車把式。當時劉邦已擔任泗水亭長一職,夏侯嬰趕馬車迎送政府的官吏,隻要有機會經過泗水亭,總是留下來同劉邦暢談一番才離去。後來,夏侯嬰當上了沛縣政府的辦事員,劉邦很高興,和他一起喝酒慶祝。喝酒就難免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朋友之間也不例外。劉邦和夏侯嬰酒喝多了就相互打鬧起來,打鬧中,劉邦失手打傷了夏侯嬰,被人以傷害罪告到了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