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理性化的理性;不太不合理的信仰。
到那時候,全世界可能依靠中國的傳統得救。
“人之初,性本善”。
讓中國大聲疾呼!人民文化萬歲!
百川歸海,讓友好的精神遍滿全球。
從各地訪問歸來,李約瑟一行回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慶典盛況,反映出來的中國在經濟和建設欣欣向榮,現代科學成績斐然,國防力量強大,一切都使李約瑟心情激動。
10月3日,李約瑟一行結束訪華。
回國後,英中友好協會最終分裂。1965年5月15日,“英中了解協會”成立,李約瑟任會長。發表了題為《友誼的芬芳》的演講,這篇演講不但是英中了解協會的目的和宗旨,也是英中人民交流的目的和宗旨。
……
總起來一句話就是:英中兩國人民必須更好地相互了解。我們要了解當前世界的事務,就必須對中國人在政治和文化各方麵的觀點有所認識。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消除一切成見,克服思想上的障礙,但同時也要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滿懷同情的批評。這個協會,依我看來應該是非政治性的,因為它不準備參加任何政治活動;但它和政治卻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們需要知道,並使大家知道,中國人對自己是怎樣想和怎樣說的;尤其我們要記住,他們正在建立的那個社會是以人道主義和利他主義精神為基礎的。我們一切活動的中心目標就是要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朋友們。我們首先必須要有友好的精神。如果我們能達到這一目的,就可以對世界和平國際了解的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英中了解協會遵循這個宗旨,為英中兩國思想文化科技交流,為英中兩國友誼做出了巨大貢獻。
1966年,中國爆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這不僅是一場政治運動,也是一場文化的浩劫。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被下放、被監禁,中國科學界處於癱瘓狀態。1972年,李約瑟在中國的“評法批儒”高漲的群眾運動高潮中偕夫人及魯桂珍訪華。他看到中國的混亂、朋友的劫難,心情十分沉痛。
回劍橋後,一天劍橋收到一期中國的醫學雜誌,整期幾乎全是政治性的,隻是在最末一篇有關於眼科針灸的論文。有人問他有何感想,他回答:“有一篇文章不是比沒有好嗎·”
李約瑟從來不說別人的壞話,況且是對中國·他從來不對中國政局發表任何批評,隻是對他的中國朋友的處境感到很憂慮。
1976年,天災人禍接連降臨神州大地。中華大地在這一年間失去了三位領袖人物,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和毛澤東主席,河北唐山發生強烈大地震,神州大地陰霾重重,舉國上下籠罩著重重的悲哀,中國的前途又如何·這時“四人幫”卻趁機興風作浪,企圖篡權。10月“四人幫”被打倒,全國人民歡欣鼓舞,迎接著第2次春天。
1978年5月,李約瑟偕魯桂珍第6次訪華。在訪問中,李約瑟看到全國人民正從災難中振作起來,迎接光輝的未來。正如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發言:“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回國後,他在英中了解協會年會上,作了題為《中國科學界現狀》的報告,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科學在中國的新生:反知識分子的“四人幫”的興起及覆滅》。不遺餘力地為促進中英兩國人民的相互友誼與了解而奔波操勞。
因為他對促進中英兩國友誼所做的傑出貢獻,因為他半個世紀來孜孜不倦地寫下了《中國科技史》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生動闡述了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曆史貢獻,經國際小行星組織批準,1990年,中國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所發現的4顆星星之一命名為“李約瑟星”(國際編號:2790);199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親自授予他“禦前顧問”的特殊勳位,以表彰這位中西文化之間的“架橋者”;他在榮獲1983年中國國家科委、中國社會科學家的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博士和該院研究生院名譽教授學銜之後,他又在1993年,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