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5日,由四川省婦女聯合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客家海外聯誼會、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南充市人民政府、儀隴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四川客家聯誼活動暨中國帥鄉客家文化論壇”在儀隴金粟賓館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香港文彙報社、四川日報社、四川新聞網、華西都市報社、四川農村日報社、西南旅遊報社、四川僑報報社、南充日報社、南充晚報社、南充電視台等中央省市共16家新聞媒體參加了新聞發布會。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陳科作了新聞發布,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曹華光,縣工商聯合會會長、縣客聯會副會長梁量到會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儀隴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吳顯果主持了發布會。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陳科向記者分析了開發儀隴客家資源的諸多優勢。他指出:一是曆史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經過300多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人口達22萬之眾、文化獨具特色的儀隴客家群。二是基礎條件良好,境內客家人的語言行為、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保持比較完整,生存在29個鄉鎮的22萬客家人居住相對集中,素有“川北客家第一縣”之譽。受客家傳統文化的熏陶,儀隴客家人尋根問祖的心願十分強烈。縣內具有客家古式建築風格的丁氏莊園和朱德舊居的李家灣碉堡樓等客家民宅保存較為完整,極易誘發客家人的“歸家”感。縣內有一大批鍾愛客家事業、多年潛心研究客家文化的客家同仁。三是潛在優勢明顯,海內外都知道朱德、張思德是儀隴人,但不一定都知道他們也是客家人。我們可利用朱德是元帥之首、紅軍之父、三軍總司令、人民委員長的偉人效應,大打“客家牌”;可以利用朱德紀念館、朱德紀念園、朱德舊居、張思德誕生地等人文曆史紀念地的旅遊效應,大念“客家經”;可以利用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作為婦女運動的領袖、朱德的生母鍾太夫人作為中國母親的典範受世人敬仰的鏈式效應,大唱“客家戲”。四是開發前景極佳。馬鞍鎮是儀隴客家人的主居區之一,朱德故裏琳琅山風景區是四川新一批省級風景區,也是四川省第四條旅遊線路——“重走長征路,將帥故裏遊”的主節點,丁氏莊園和碉堡樓等客家建築的典型恰處整個景區的中心。目前我縣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大景區的建設力度。朱德故裏琳琅山風景區50平方公裏的總規劃已經完成,217平方公裏的核心景區開發正穩步推進。五是眾多機遇垂青。2004年是小平同誌誕辰100周年,為迎接這一盛典,儀(隴)平(昌)公路的客家居住區沿線正在進行“偉人故裏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活動”;2005年將在成都召開第20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這一盛會將會加快我縣客家事業的發展;2006年是客家驕子朱德誕辰120周年,這既是儀隴人的盛事,又是客家人的喜事,必將架通儀隴與天下客家人聯係的橋梁。六是民間文化醇厚。
我縣文化傳統殷盛豐富,蘊藏著氣勢宏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和鄉土氣息濃鬱的民間藝術資源,是“東方藝術瑰寶”川北大木偶藝術的發源地,以剪紙、篆刻、書法為標誌的“三鄉文化”源遠流長,濃厚的民間文化氛圍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極利客家文化的綜合開發。
陳科向記者介紹了儀隴客家資源的開發情況:一是健全了組織機構。去年9月成立了“四川儀隴客家聯誼會”,陸續從社會各界吸收了一批層次較高、有一定代表性的客家人士加入客聯會。目前共有會員70多人、理事25人、常務理事7人。同時,還聘請了一批海內外客家知名人士擔任客聯會的榮譽會長、名譽會長和顧問。二是強化了輿論宣傳。組織人員到客家聚居區進行實地調查,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聯通了客家勝地——儀隴僑政網,爭取到了大型紀實電視係列片《四川客家人》在儀隴開機,製作了光盤《儀隴客家人》和儀隴縣情、客家鄉情、旅遊名勝簡介等中英文對照彩頁,撰寫出版了《笑問客從何來》、《客家采風》等有關儀隴客家支係生存發展的書籍,對外大力宣傳了儀隴客家文化資源。三是加強了對外聯誼。成功地參加了成都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廣東第八屆客聯貿促會及梅州懇親大會、河南鄭州第18屆客屬懇親大會等眾多客家聯誼活動,結識了一大批客家名流和團體,爭取到了一批無償援助項目和客屬企業落戶儀隴,客聯會已成為一個讓儀隴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儀隴的窗口,成為招商引資的新平台。四是廣征了民俗物品。組織召開了開發客家文化資源的動員會,以儀府辦[2003]159號文向全縣11個區工委、69個鄉鎮發出了《關於在全縣範圍內征集民俗物品的通知》,共征集民俗物品1200多件,豐富了川北客家第一莊——丁氏莊園的陳列布展內涵,加快了客家文化、特別是丁氏莊園的開發建設進程。五是確定了開發目標。充分利用我縣客家文化底蘊濃厚的優越性,在科學論證,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確定了近4年的開發目標:2003年為開發啟動年,2004年為初見成效年,2005年為跨越發展年,2006年為大見成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