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2 / 3)

“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有非常多的好處:不會因為勉強低頭而碰破了頭;由於你非常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了,從而使自己受傷;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當然,離開不是不行,但要去哪裏?這是一定得考慮的。而且離開後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誰都知道,回頭路不好走。

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積蓄自己的力量,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人在屋簷下”是人生經常遇到的情況,它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麵對“屋簷”時,請不要說:“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當然,頭不能白低,而是要在低頭中尋找智慧,創造機會。

《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因寄人籬下,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的道理。一個人暫時處於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貽笑大方?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上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所謂的見什麼人說什麼人話,實質上也就是在與對方交往之中,應盡量使用對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並說對方熟悉、開心的話題。“見人說人話”是待人處世中有關溝通的秘訣,也是與人相處、交朋友、給人好印象,了解對方的秘訣,這是一種待人技巧,一種處世藝術。

“見人說人話”,雖然不一定會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但絕對是接近對方、和對方建立初步關係的好方法,如果你能這麼做,保證你會受益無窮。

有個青年想向一位老中醫求教針灸技巧,為了搏得老中國的歡心,他在登門求教之前作了細致的調查了解。他了解到老中醫平時愛好書法,遂瀏覽了一些書法方麵的書籍。起初,老中醫對他態度冷淡,但當青年人發現老中醫案幾上放著書寫好的書法,便拿起來邊欣賞邊說:“老先生這副墨寶寫得雄勁挺拔,真是好書法啊!”對老中醫的書法予以讚賞,促使老中醫升騰起愉悅感和自豪感。接著,青年人又說:“老先生,您這寫的是唐代顏真卿所創的顏體吧?”這樣,就進一步激發了老中醫的談話興趣。果然,老中醫的態度轉化了,話也多了起來。接著青年人對所談話題著意挖掘,環環相扣,致使中醫精神大振,談鋒甚健。終於,老中醫欣然收下了這個“懂書法”弟子。

你從青年人與老中醫交往的事例中難道沒受到什麼啟發嗎?在待人處世中,我們所麵對的交際對象性格迥異,有的生性內向,不僅自己說話比較講究方式方法而且也很希望別人說話有分寸。因此,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就要特別注意說話的方式,盡可能對其表現得尊重和謙恭些。

有位未來的女婿初次登嶽父家門,發現這位女友家的茶杯、茶壺、碗碟等用具都是非常精致的花瓷器,馬上就判斷出老爺子喜歡什麼,他便稱讚說:“這青花瓷器感覺古樸典雅,精致極了。”就一句話,把嶽父高興得合不上嘴,他們馬上有了共同的話題,談得非常投機。

當然,也有的交際對象性格比較急躁、盲率,講話如拉風箱直來直去,同時,也不太計較別人的說話方式。所以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就要開門見山,有話直說,千萬不要兜圈子。

有位名牌大學中文係畢業的高材生,在人才招聘會上,想應聘某公司辦公室秘書,青年人在經理麵前作自我推銷時說話拐彎抹角,半天不切主題地說:“經理,聽說你們公司的環境相當不錯。”經理點了點頭。接著,高材生又說:“現在高學曆的人才真是越來越多了。”經理還是點了點頭,什麼也沒說。爾後,高材生又說:“經理,秘書一般要大學畢業,要比較能寫吧?”高材生的話兜了一個大大的圈子,還是未能道出自己的本意。豈料,這位經理是個急性子,他喜歡別人與他一樣,說話辦事幹脆利落。正因為高材生未能摸透經理的性格,結果話未說完,經理便托辭離去,高材生的求職化成了泡影。

由此可見,要想根據別人的潛在心理說話,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兒上,就要時刻注意揣摩你的交際對象心裏在想什麼。

如果你說的話與對方的心理吻合,對方就樂於接受;反之,你說的話就會使對方產生排斥和抵觸心理。

某絲織廠車間女工小張創造了該廠接線頭操作的最高記錄,引起廠長的極大興趣。此刻,善於揣摩廠長心理的生產科長向廠長建議說:“廠長我們是不是召開一個技能操作現場會,讓小張現身說法介紹操作經驗,這樣,就能以點帶麵,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結果,廠長當即采納建議並對生產科長的想法大加讚賞。

在待人處世中,需要與不同身份的人交際說話。因此,針對不同的身份,所選話題也應有所不同,即要選擇與之身份、職業相近的話題。比如,你在旅途上遇到了一位老農民,如果你把話題引向現代女性美容上去肯定是“驢唇不對馬嘴”了。倘若你說:“大叔,今年的收成咋樣啊?每畝地的小麥能收多少?”這樣,就能激起老農與你談話的共鳴點和興奮點。

要贏得別人喜歡,就要談論感興趣的事。因此,在待人處世方麵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遇到老人就一定要去談他的小孫子、小孫女,在老人心目中,他的小孫子是最可愛的,很多大人物出去旅遊、辦公事甚至植樹,都要將小孫子帶上。你給老人買東西還不如給小孩買東西,讓他印象深刻。遇到對方有位小孫子,你就猛誇他小孫子真聰明、真活潑;小孩子聰明不聰明誰知道呢?反正這話對方肯定樂意聽。如果對方有位小孫女,你就說他小孫女真可愛、真天真;小孩子自然個個可愛,這話也不假。另外,對一個集郵迷你不妨談談好郵票,對一個足球迷談他喜歡的球隊如何取勝,球技如何高超,對注重養生之道者談談氣功和太極拳,向一個成功者請教他的奮鬥史和成功的經驗……

與人交談時,如果能較好地運用上述方式方法,就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兒上,就會使你言到功成!換句話說,隻要你能夠把臉皮磨厚,投其所好,見什麼人什麼話,便一定能夠成為待人處世中的大贏家。

禮多人不怪,禮品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送禮的作用可見一斑,特別是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如果空手求人,大多得被別人婉拒。

送禮是表達心意的一種形式。禮不在多,達意則靈;禮不在重,傳情就行。雙方都不要看重禮物本身的物質價值,而應視禮物為一份濃濃的情、厚厚的意。

唐朝有個封疆大臣,他派一個叫緬伯高的人去給皇帝送禮,禮物是一隻天鵝。這位老兄途經沔陽時想給天鵝洗一個澡,哪知,一不小心讓天鵝給飛跑了。送給天子的“貢品”弄丟了,豈不該有殺頭的罪過,嚇得他嚎啕大哭,越哭越傷心,傷心之後,卻想出了首打油詩:“將貢唐朝,山高路遙,沔陽湖失去天鵝,倒地哭號號,上複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據說,他後來真把鵝毛連並這首打油詩一起送給了皇帝,皇上被這個故事感動了,不但沒殺他,還拿美酒款待了這個馬大哈。這就便是“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來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