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一般情況下,小時候受過磨難的人容易成為作家,因為磨難多,世態炎涼人情世故就體驗得多,而文學就是寫這些的。

——賈平凹

驀然回首,人生將近五十個春秋,三十載的筆耕生涯,無不在空前的曆史背景下飽經了“從小失去母愛”“鐵窗生涯”“自學之路”“曆盡貧寒”這四大不幸的人生磨難中度過。

因此,我要說,是三所“特殊大學”造就了我的人格力量,是“九死一生”的人生經曆讓自己把握了生命的真諦!

或者換個說法:“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

所以說,也是“十大夢幻”演繹了我超越混沌的自由飛翔,更是“七大愛好”陶冶了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靈和高尚情操!

一個充滿了不幸和坎坷的時代,鑄就了自己獨特的性格和人生觀!

我的《牧羊人之子》《不幸的大學》《生命的寫照》人生三部曲就是在這種曆盡了苦難而癡心不改的環境中完成的。

我之所以酷愛文學,並以傳記體裁來書寫人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天性。

我是一個很誠實且有自知之明的人,根本不存在什麼“天賦”,隻是善於默默無聞地耕耘而已。

這三部曲是我從童年開始,蹣跚學步,一路曆盡坎坷走到今天的曆史記載。第一部《牧羊人之子》所寫的是兒時的記憶,童年接受啟蒙教育上小學,念初中,讀高中以及三次報考高校而名落孫山,從此,毅然走向社會的成長史。第二部《不幸的大學》是寫自首次踏上遠征大西北的艱辛曆程回歸後,為了接受更痛苦的人生體驗,以不惜入獄作代價。獲釋之後回到家鄉,又從事教育,並成家立業,然後辭教從文進入大學深造。離校後,又重新走向社會踏上了人生更加艱辛的道路。第三部《生命的寫照》是寫為了畢生所追求和奮鬥的目標,曆盡人間磨難,重返故土……幹渴、荒涼的黃土地,空前的貧困生活給了我占勝自我,向大自然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從中不難看出我為什麼要多次遠征他鄉超越局限,特別是在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後,又告別了家鄉故土,攜帶妻子兒女進入城市定居,開始了更為殘酷和激烈的打工生涯的奮鬥史!

在第一部《牧羊人之子》寫成的時候,曾得到過編輯家們的指點!《十月》雜誌社的編輯認為:“你寫的小說語言很生動,感情真摯。挖掘展現了許多地域的風土人情與俚語,童謠……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自己本民族精神的高度認同。但如果將這樣的精神內斂到人物與情節的做法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想,如果不是我曾有過“牧羊人之子”的生活經曆和“不幸的大學”的特殊鍛造,我怎麼會寫出《生命的寫照》這本書呢?

確切地說,這部書是對自我形象的描繪。

所以,自始自終堅持一個恒定的創作原則——首先,戰勝自我,然後才能麵對世界。

因此,書中很少無緣無故地去牽連別人。但凡筆下所敘述的人物,大多是自己無法割舍的親人,兄弟姐妹,朋友,師長,以及社會上那些值得我敬仰的人們!對於這些人物的敘述或褒或貶,我並沒有存在任何偏見。相反,正是這些看似有著恩愛情仇的平凡人物,且相互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和矛盾衝突給了我書寫人生莫大的動力!

作為書中的主人公,我有責任向所有敘述到的原型人物們,表示由衷的歉意!若真有不當之處,還請多加諒解。

我從生活的體驗中深切地感悟到:不論什麼樣的人,是人都是有缺陷的,沒有遺憾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生活中一旦離開了這樣的真實,寫作人將無法再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小說了。

從小說的字裏行間,任何一個有心智的讀者,都不難看出:我寫故土,就是返璞歸真——也就是“兔兒滿山跑,終歸回老家”的意境。無論身在何處,心中念念不忘自己的根!

我雖然出生在一個地道的牧羊人家庭,渾身上下充滿了羊糞與泥土的氣息,但在對待人的生命這一點上,不分貴賤高低,一視同仁。也就是說,我的為人處世和寫作都是站在同一個出發點上,來正確看待這個世界的。

我筆下所敘述和描寫的人物與事物,都是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源泉與心路曆程,沒有任何理由將筆下所敘述的人物統統演變成什麼“純屬虛構”一類的藝術品。

人類無休止的追求所謂人生最高境界,其實就存在於你眼前這平平凡凡的生活中。

我也非常感謝大唐詩人王維先生,是您的一首千古絕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此圓了一個文學遊子一生無怨無悔的夢!

拉麥昨

2010年5月26日於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