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沉溺在愚昧的黑暗中,社會在病態中呻吟,家鄉的河水卻依然向前流淌。
1.一個小鎮
聽說過瀏河這個鎮嗎?地圖上沒有它的標誌。
它很小,卻很有特色,它在江蘇省境內,屬於依傍上海市的太倉縣。在江南風雨的滋潤下,它端莊、秀麗,迷蒙在淡淡霧靄的寧靜裏。一條河流緩緩地從鎮邊流過,河上有一座江南式的小橋,橋上有幾個頭戴鬥笠、身挑菜擔的村民正在趕早市。河的兩邊,樹木遮陰,一片濃鬱之中有夾竹桃花點染著絢麗。
這是早晨在遠處眺望的景象。
瀏河鎮的居民多居住在很能顯示江南人建築構造才能的精巧的二層樓房裏。樓房是木製的,隻有房頂才覆蓋有青瓦,這大概是江南的氣候所致。可是民宅中間的街路卻用石板認真地鋪過。街路修長,稍有彎曲,似是江南窈窕少女的身姿。天才蒙蒙亮,就有嗒嗒鞋聲響起;晚上,賣豆漿的、賣湯圓的,推著吱吱扭扭的貨車,清脆的腳步聲,拖長的叫賣聲,敲開一扇扇窗戶,將飯香充溢在整個小巷。
風調雨順的江南氣候,自然使瀏河鎮成為封建中國少有的魚米之鄉,加上又有水路,往來船隻便多了起來。有遠處的船隻將他鄉的土特產運到了這個鎮上,再將這裏的貨物運回去。更有聰明者把他鄉的特產與這裏的貨物一起運到大城市,做更大的買賣。所以早在元朝,這裏已是一個很有名氣的碼頭,雲集著南來北往的商家、買賣人。那時往河上一望,嗬,船船相連,帆檣林立。集市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背包的,擔擔的,推車的,扛箱的,大聲叫賣的,小聲議價的,吳儂軟語中,夾雜著生硬的他鄉話語,把整個小鎮喧騰得異常紅火,其繁榮程度簡直可以與《清明上河圖》上的景象媲美。
地傑則人秀。瀏河哺育著這一方水土的人們,這裏的人也都以聰慧和精明作為回報。就在這樣的一個小鎮裏,居住著一個書香世家,在這個大院裏,後來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不僅為這個小鎮增添了光輝,而且也讓世界為之矚目。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2.爺爺、爸爸和叔叔
吳健雄出生於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祖輩就非常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忠報國的思想滲透於他們的血液之中。故而,從吳健雄的爺爺開始,就在探索解救中國命運的事業。
吳健雄的爺爺名叫吳挹峰,生活在當時的清朝,由於那時知識分子的出路主要靠科舉考試,吳挹峰也毫無例外地積極參加科舉考試,並得了個貢生。
科舉,是封建時代朝廷用人的一個製度,朝廷根據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考試,也不是成績好,一下子就被選拔做官,而是要經過三次考試。這三次考試就是鄉試、會試和殿試,最後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的資格,才可以被選用,能不能被選上,也是看朝廷的意思。逢上貪官汙吏,即使考試成績再好,沒有銀兩打點,也難以被選上。所以,不斷有科舉舞弊、考場舞弊的醜惡現象發生。
科舉製度中,經過會試,成績及格,被選送京師國子監讀書深造的,則稱作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國子監屬於國家的中央教育機構,在那裏學習的貢生,被重視的程度自然遠遠超過秀才了。
吳挹峰在國子監讀書時,利用良好的學習環境,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文化經典,從中揣解古人精粹的思想,取其藝術手法,所以他不僅詩作得好,而且也是一位寫文章的高手。
後來他回到家鄉瀏河鎮,做了一名教師,當時是私人教學,所以也稱塾師。由於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教學方法得當,很快他的名聲大震起來。遠近的村民,都願意把孩子送到他那裏,以求出息。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政府被推翻,許多清朝的製度也被廢除了,科舉製度理所當然地也被除掉了。正值此時,吳挹峰的家庭狀況也在走下坡路,入不敷出,生活很窘迫。於是,吳挹峰告別故鄉,來到當時已頗有工業規模的上海闖蕩,開一片新的天地。
吳挹峰共有三個兒子,依次是吳讚臣、吳仲裔、吳琢之。吳健雄的父親是吳挹峰的第二個兒子吳仲裔。吳仲裔在上海度過了他的中學生活。由於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地方,有外國人在那裏做生意、辦工廠,也有中國各地的商家、廠家在那裏做生意,各種思想都彙集到那裏,空氣異常活躍。當時中國的政治比較腐朽,人民生活困苦,在讀書與接觸社會中,吳仲裔逐漸分析中國的病症,並立誌從事於教育。他認為教育才是根本,中國之所以落後,受洋人的欺侮,主要是我們民眾素質差,科學不發達。所以後來他幹脆回到家鄉實現他的理想,創辦明德女子學校,把廟裏的供神放倒,清理打掃,把廟宇當做課堂。這種勇敢的舉動在當時嚇壞了不少守舊的人,四野也為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