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

生卒年: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孔子是一個學者,一個教師,一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正直社會活動家。承認這些並不會讓孔子的思想趨於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為他是中國第一位真正的學者,教育家。他是第一個係統的整理了周朝以來朝廷與民間的禮製文化精華的學者,是中國曆史開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師作為一個偉大的職業區分於“神職”或者“官職”,這一點西方的耶穌等人皆沒有做到,因為他們不是學者,而是神職或者官職。他同時也是第一次把“正直”與“仁愛”這些文明社會構成的基礎思想係統化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相關鏈接

打開了我國曆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裏受教。後采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範。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怔在移居闕裏,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誌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裏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雕像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魯、齊夾穀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