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童第周
出生地:浙江鄞縣
生卒年:1902—1979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是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他一直從事發育生物學的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工作居於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先進行列,在實驗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方麵,取得了創造性的成果。他是中國的“克隆先驅”。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家境貧困,小時候跟父親學習知識,17歲才進入學校的大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此後,他與“路燈”相伴……期末時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得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相關鏈接
滴水穿石的故事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簷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簷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麼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簷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裏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28歲時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經過刻苦鑽研,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回到了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裏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隻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幹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新中國成立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文昌魚卵發育規律。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調到中國科學院主持動物研究所的工作。
1973年童第周(右)和牛滿江在一起工作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在生物遺傳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係的研究方麵,取得了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他們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一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
1979年3月30日逝世,終年77歲。
——傳世佳言——
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科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而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