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名叫阿熊的孩子,從錢塘江畔的紹興開始了他的人生。他在這裏啟蒙,他從這裏出發。他走到了上海,走出了國門。當他再回到這裏時,已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
1.童年時代
紹興東關鎮(今屬浙江省上虞縣)永茂米行的老板竺嘉祥又喜得一子。在這個孩子出生之前,他已有了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人到中年的竺嘉祥抱著這個小兒子,心中滿溢著喜悅和疼愛之情。他盼望著兒子順順利利、結結實實地長大成人,給兒子起名為可楨,小名喚做“阿熊”。這是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的三月七日。
竺家世代務農,到了竺嘉祥這一代,靠很少的土地已很難維生,竺嘉祥十六七歲就離開了距東關鎮五公裏的保駕山,到東關鎮來獨自謀生。他在鎮上開設了一個小小的米攤。每逢陰曆單日,農民紛紛上市趕集,有賣米的就把米放在他的攤位上。竺嘉祥幫賣主升計鬥量,以此得到幾個銅板。集市散了,他把拋撒在地上的糧食打掃收拾起來,淘洗幹淨,用來熬粥做飯。
幾年下來,竺嘉祥稍有盈餘,就在鎮西的米市街開了一家米行,取名“永茂米行”。過了些日子,他又和另一家合夥開了製造和出售蠟燭的燭行,取名“源泰燭淘”。
竺嘉祥的妻子顧氏,虔誠信奉佛教。她待人寬厚,勤勞節儉。丈夫終日在外操勞,家中大小事全靠她一人操持。
竺嘉祥認字不多,也就是會記個流水賬而已。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念書上進,將來有個好前程。長子竺可材比竺可楨大14歲,在一次鄉試中考中了秀才,後來在東關鎮的學堂教書。二兒子竺可謙開蒙後,幾經周折,後來在上海的一家店鋪做賬房。小兒子竺可楨自幼秉性溫和,聰穎文靜,從兩三歲時,就開始識字。
陰曆逢雙的日子,東關鎮上沒有集市,店鋪裏十分冷清,竺嘉祥常帶著小兒子可楨在街上走走。一邊走,竺嘉祥一邊挑著沿街店鋪招牌上的字教他認讀。這樣,走來走去,一條街上的字竺可楨就全記住了。
“這是什麼字?”竺嘉祥指著一家布店問。“恒升布莊。”竺可楨仰著小腦袋。“對,這念恒升布莊。”竺嘉祥十分歡喜。
看到小兒子十分聰明,他就讓年僅三歲的可楨跟著大兒子可材學習讀書寫字。幾年過去,竺可楨熟讀了“四書”、“五經”。“戊戌變法”後,清政府開始改變舊學製。1899年,東關鎮受維新思想影響的士紳,在鎮上辦起了第一座新式學堂,竺可楨進入這所學堂學習。新的科學啟蒙知識使他大開眼界,他開始思考身邊的事物和問題。
在“永茂米行”,他接觸到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那些貧苦農民給竺可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可最後卻所剩無幾。若遇到風調雨順的年頭,他們的臉上還有點兒笑容;可一遇到旱荒澇災,他們就十分愁苦。竺可楨常聽到父親和他們的對話:“今年收成不好,日子還能過吧?”“唉!怎麼過啊?人種天收哇!”有一天,竺可楨和小夥伴們在河邊玩耍,看到一個老人在河邊哭著徘徊。原來,這位老人借鎮上一個大戶家一鬥米,到期了無力償還。家中老小已經斷炊,大戶卻逼著還債。老人求告無門,想一死了之。竺可楨跑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顧氏馬上量出一鬥米,然後又另外裝上些,叫人給老人送去。這件事給竺可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童年時的竺可楨,最喜歡每年的清明、陰曆七月十五和臘月二十三,每當這些日子到來,按紹興一帶的風俗,竺家老小都要回到老家保駕山去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