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逾蘇小,貌並王嬙。韻中生韻,香外生香。品擬飛仙,情殊流俗。明月前身,可人如玉。逸氣淩雲,神仙益誌。慧心青眼,雅態芳思。不慕繁華,依子空穀。誰其友之,唯鬆與竹。孤高成性,靜而能安。誰其配之,唯桂與蘭。”這是古人形容才女的一段著名的話,用在本書的前言,是為了紀念中國文學史上數以千計的優秀女性。

她們是獨立於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支獨特的創作隊伍,突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壓迫,營造出一個“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的壯麗局麵。盡管曆史的塵埃早已掩埋曾經的如花容顏,但其文才,卻隱藏在發黃的書頁中,讓後人追想不已。

蔡文姬、謝道韞、魚玄機、上官婉兒、劉采春、李清照、朱淑真、黃娥、秋瑾……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她們被後人稱為才女,並在文學史上留下過或輕描淡寫或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中國古代第一位女詩人莊薑開始,女性便開始用文字來述說她們的情與愛、淚與痛、歡喜與悲辛。這裏有許穆夫人的愛國情懷,有班婕妤的深宮寂寞,有蔡文姬的身世堪憐,有魚玄機的少女情懷,有關盼盼的寡居生活,有秋瑾的男兒氣質……她們用細膩動人的文字構造了一個溫婉多情的女性世界,用清新麗雅的獨特審美營造了一重重或優美或壯美的境界。

她們中有出身高貴的大家閨秀,有追求愛情自由的風流女道士,有未嫁便早夭的薄命女兒,有出身低賤賣笑為生的煙花女子,她們在詩歌中高唱著,呐喊著,歡笑著,哭泣著,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不牽動著古今讀者的心靈。

女詩人的作品盡管在數量與題材上無法與男性詩人群體抗衡,但在質量上卻有著不少絲毫不遜於男性文豪的作品,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呐喊,令當時的天下男兒赧顏;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傾訴,瞬間便可讓人熱血沸騰。至於那些展現女性內心世界的詩詞,堪可填補中國古代曆史的空白,成為逝去的男權社會裏不可忽視的聲音。

正因如此,女性詩歌鑒賞才受到了後人的重視,作為選集,雖不能囊括曆朝曆代的優秀作品,卻可以選擇其中的佼佼者,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了解其詩歌的時代背景、藝術特色,以及隱藏在詩歌背後的無數或淒婉或纏綿的故事。

從先秦到清末,女性詩人群體從業餘走向專業,從稀少變為眾多,以至於有清一代,女詩人多不勝數,她們結社吟詩,進行各種詩歌交流,絲毫不遜於當時的男性詩人。女性詩人群體的逐漸壯大,也使得無數文學研究者越來越重視這一群體的文學創作,以女性詩歌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專著也開始層出不窮。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在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女性創作極其興盛的今天,捧一本古代才女的詩詞集,用心去閱讀那些美麗的詩詞背後曲折的故事,或許是再愜意不過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