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模範商人——王才運及其榮昌祥服裝公司(3)(2 / 3)

三、造福桑梓的賢達鄉紳

王才運攜同家眷回到闊別35年的故鄉後,並不安心於安靜休閑的生活,他把經商所得用來為家鄉創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概括起來主要做了5個方麵大事。

第一,興修水利。王漵浦有個王家閘,年久失修,水無儲蓄,每到幹旱,禾苗枯萎,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王才運與他父親倡議並出巨款重新建築,使碶閘煥然一新。以後又響應族人王汝功的建議,捐資修築鄉裏最大的水利設施——外婆碶。碶成之後,又獨資在碶旁造了個“守水亭”,為司碶者和過路行人提供休息的場所。村人對此無不稱頌。

第二,造橋鋪路。距江口鎮東麵千餘步,有一座“壽通橋”,俗稱“新橋”,是剡溪、禽孝(今溪口)、新昌、嵊縣赴甬江者的必經之橋。此橋長10餘丈,舊時橋上的石板路狹窄、殘缺,高低不平,一到夏秋汛期,洪水泛濫,過往行人十分不便。王才運與他父親對此十分關心,捐重金改造,重新加固橋墩,加寬橋麵,此工程始於1920年秋,至翌年竣工,共耗費銀元2800多元。後又花2900多元改建墩潭寺橋。

第三,捐款賑災。1860年以來,奉化縣三遭水災,莊稼大麵積受淹,部分籽粒無收,災民蜂擁,怨聲載道,旅滬和甬的奉化士紳,義辦急賑,王才運捐助抗災,連續幾年以平價的糧食貸給災民,價值超過往年他為北方旱災時捐款的總額。

第四,義田助學,憐老惜貧。王才運幼年失學,終身抱憾,見族人有孤苦無依者,就聯想到自己早年的處境。王才運遵父之囑,撥出120畝土地,其中100畝的收入供貧寒子弟免費進村辦漵東小學讀書,每年讚助學費百元;還救濟鰥、寡、孤、獨,終其天年,每年給穀240斤;並幫助小本經營者維持生計,提供村人買牛、播種所需資本,幫助貧病之人解決醫藥所需。為保證做好此善舉,王才運又在族人中勸募現金約1000元,歸全村共有。為合理使用這些義田,王才運牽頭組織推舉董事九人,成立董事會以負其責,並議定八條章程,規定:對不孝父母公婆不尊敬者;對奸淫無恥者;對盜竊或窩藏者;對拐騙及誘人為惡者;對好事賭博抽頭者;一律不予照顧。1926年奉化籌建“奉化孤兒院”,推舉王才運擔任經濟董事。他為籌集資金費盡心計,除自身捐資外,還各方奔走,通過各種人際關係進行勸募,收養的孤兒約有80多人,從生活、讀書、授藝,直到成年後介紹工作,一包到底。王才運每年為孤兒院募集的資金不少於8000元,一直堅持到他去世。

第五,修築公路。1927年,旅滬的奉化籍人士為溝通奉化到寧波的陸路交通,公推王才運為鄞奉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籌備主任。他不辜負鄉親們的托付,全力投入,終至通車,大大方便了浙東沿海地區的交通往來。

王才運對社會公益事業至為關心,個人及家庭生活卻非常儉樸。他把“朱柏盧先生的治家格言”掛在客堂正中,常以此來教育子女,還常用古人銘言“富不忘貧”,“積錢於兒孫,不如積德於兒孫”來律己。當他50歲生辰時,親友們要為他慶賀祝壽,他說“自己從貧寒起家,追念先人高風亮節猶曆曆在目,對先人勤儉持家的教訓,怎可違背”,毅然謝絕。

1931年7月,王才運突患腦溢血逝世,終年僅53歲。“世有良才天不永”,紅幫失去了一位現代型的優秀企業家!在他歸葬前,社會各界著名人士通過各種方式紛紛表示悼念;蔣介石、孔祥熙、王正廷、莊崧甫、虞洽卿、蔣介卿、王文翰等人,都題像讚以表悼念。(16)

新編的上海黃浦區商業誌和奉化市市誌都記載著他的事跡;寧波市服裝博物館專欄陳列他的塑像和有關資料;電視片“中山尋夢”介紹了中山裝;上海東方電視台播出的“上海百年服飾”節目中,除介紹“榮昌祥”創業情況外,還展映出當年王睿謨和王才運的照片;中央電視台的“祖國各地”節目,介紹紅幫裁縫時,也播映出王才運的照片和有關鏡頭;奉化江口鎮的羅蒙服裝廠和王漵浦村的彙豐服裝廠,也都陳列著他的照片,以紅幫傳人的身份來紀念他。

以弘揚“紅幫精神”為辦學特色的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更是把王才運作為紅幫服裝流派的傑出人物進行介紹:紅幫文化校本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向廣大學生宣講王才運等紅幫人物;紅幫文化長廊懸掛著王才運巨幅畫像;紅幫文化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王才運的事跡作了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