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附錄4 任正非經典文集選(4)(3 / 3)

由此我想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來自親人的無私奉獻,我們生活、工作和事業的原動力,首先來自媽媽禦冬的寒衣,來自沉默寡言的父兄,故鄉的水車、小屋、獨木橋,還有曾經愛過你但已分別的姑娘……

《北國之春》是日本人民奮鬥的一個縮寫。

我親自領悟過日本人民的勤奮,沒有他們這種精神,就很難用二三十年時間,就從二戰的廢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於精工,在產品經濟時代大放過光芒,讓全世界人民對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領教了他們在困難時期戰勝蕭條的忍耐與樂觀精神。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麵積狹小,而且大多數是高山,日本民族因而養成了善於把“長大厚重”的東西,作成“短小薄輕”,長期養成了精工的習慣。小小的花園,是那樣的美侖美奐;小小的街道是那樣的整齊、精美,以至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舒適愜意。小小的功能強大的相機;曾經風馳電掣般席卷世界市場的家用電器;一個既無煤炭、鐵礦、石油……的國家,生產的優質汽車遍布全球。日本人民的勤勞,與德國民族的執著,在機電產品產業時代,震撼了世界。他們無怨無悔,勤奮努力,不斷奉獻的精神,創建了日本的繁榮。

日本目前雖然遇到了困難,但其國民的忍耐、樂觀、勤奮和奮鬥的精神未變,信念未變,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未變。天道酬勤,相信日本能夠度過這寒冷的冬天。

日本經濟怎麼了?

戰後,日本五十年代經濟主要靠軍需訂貨和美國的扶持起步,六、七十年代在機電產品製造業上,日本是世界的中心,那時的附加值主要在製造業上。在此基礎上,日本經濟迅速起飛。冷戰結束後,美國迅速把軍工技術轉向民用,促成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由於信息技術進入工業體係,其產業的附加值很快轉移到核心技術研發以及銷售環節,製造業開放成為競爭劇烈而獲利微薄的合同製造,以製造為競爭優勢的日本受到了重創。

以批量生產、批量銷售、物質生產效率甚高的70時代,日本經濟的成長率約10%;80年代後,以混合創新、知識生產率為中心的環境發生變化,日本企業的體製,並沒有隨之變化,很快便由世界經濟中心滑向利益圈的邊緣,成長率不大於4%;90年代以後,在以市場經濟全球化,知識價值增值,信息化社會的大發展環境下,日本企業的體製仍然沒有根本改變,一下子被拋到這種經濟圈的外麵,成長率約2%左右。日本企業曾經大為成功過,但企業不可能靠一種體製實現長期持續增長。華為曾經成長過的模式就這麼可靠嗎?也值得我們反思。

在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美國視日本與德國為假想敵。他們認真研究了日、德的弱勢。針對日、德的封閉政策,美國實行開放的政策,采取的是引進世界優秀人才到美國工作,引進所有國家的先進技術,炒旺股市,吸引全世界的資金。而且日本相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內部缺少競爭,人民的收入水平較為平均,也抑製了創新。日本雖然早已參加WTO,政府的開放,不等於市場的開放,日本人民的愛國情結,使外國企業與產品在日本發展困難,例如媒體前些年廣為宣傳的日本人民出國也多乘日航班機(當然日航服務好是一個原因) 甚至出國旅遊也帶著日本的大米和醬油。因此,外國企業在日本的發展不足以激活日本的內部競爭。隻有激烈的競爭才會促使創新,日本在創新上是不足的,使原有的優勢不能持續下來。

現階段使日本製造業走入困境的是創新不足,真正拖累日本經濟是由於日本房地產業的大量壞帳。日本在經濟騰飛的年代,田中角榮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計劃,由於當時日本企業與人民都很有錢,島國的土地資源又少,一下子地價暴漲,房產暴漲,連續幾十年的興旺,地產曆年投入不低於幾百兆億日元。當金融危機到來時,加上製造業創新乏力,收益銳減,一下子地產就大幅跌價,使擁有地產的公司,許多成為了負資產,債務累累。這些地方公司的錢主要來自銀行,銀行也有被拖垮的危險。不去掉這些不良債務,企業就翻不過身來。當然,日本當時若乘著經濟繁榮的時代,實行多元文化,大量引進人才,振興教育,破除平均主義,促進內部的競爭,把凝聚力耗散掉,激發出新的能量,使製造業的雄風依舊,地產業再實行逐步收縮的方式,經濟也不一定會垮下來。

與日本國情顧問竹內倫樹教授的交流,對我啟發很深。日本不乏有識之士,他們真正理解日本的國情,清楚日本的病症所在,也明白日本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相信他們目前遇到的困難,是結構調整上的困難,他們一定會重新走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