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千秋用汲一潸然(1 / 3)

很多以為自己馬上就要到家的蜀漢士兵做夢也沒想到,在諸葛亮剛剛去世的哀痛中,他們即將麵臨一場劍拔弩張的內戰,而起因,隻不過是因為諸葛亮手下兩位最為尊崇的文臣楊儀和武將魏延之間多年來深深積累下來的宿怨。

楊儀,本是曹操手下荊州刺史的秘書,劉備入主西川時,楊儀投奔了正駐守在襄陽的關羽,因其才幹過人而深得劉備賞識。劉備東征期間,楊儀因心胸狹窄跟上司劉巴關係緊張,被調走擔任閑職。其後,諸葛亮認為僅以性格原因而埋沒人才太過可惜,於是再次起用楊儀為丞相府官員並自此一路升遷。楊儀的治軍才能的確極為強悍,規劃部署和籌措後勤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在短時間內給予最合理的安排,諸葛亮對楊儀也極為器重,把治軍事宜盡數委托給楊儀。但楊儀自涉足軍隊的第一天起,便與領兵打仗衝鋒在前的魏延多次發生矛盾,甚至有一次與魏延在眾人麵前爭吵而被魏延拿刀架在脖子上悲憤大哭的慘痛經曆。

魏延,則是從劉備在荊州期間帶領自己的私人武裝加入的老資格武將,因為能征善戰屢立功勳,在劉備選拔可獨當一麵的將領鎮守漢中時,大家都猜測會由張飛擔任這一要職,甚至張飛本人也如此認為,而劉備卻公布了魏延的名字,全軍為之震驚羨慕嫉妒恨。劉備公布結果時當眾問魏延:“漢中交給你後,你有什麼打算?”魏延昂首對答:“曹操若舉全天下的重兵前來攻打漢中,我就保證為漢中王你守住城池;如果隻是曹操手下的那些廢物,那麼縱有10萬大軍,我也一定為漢中王全部殲滅!”其豪勇之氣可見一斑。魏延軍功卓著,又深得軍心,所以大家都對他的暴脾氣習以為常,盡量遷就,偏偏楊儀經常不給魏延麵子,使得二人關係勢同水火。

楊魏的問題,不僅僅讓諸葛亮頭疼,連東吳的皇帝孫權都忍不住在招待蜀漢使節費禕時酒後吐槽:“楊儀和魏延雖然有些才能,但卻都是小人,現在更是都被委以重任。如果有一天諸葛亮不在了,誰還能再中止他們的糾紛呢?我看你們這些下屬真是糊塗,也不知道提醒領導注意這件事,要早些為今後做好打算啊!”費禕則回答:“楊儀和魏延的不和諧是私怨,兩人對大漢的忠誠卻沒有一點問題。現在是用人之際,如果因為人才性格和道德上存在缺陷就不敢去用,那麼就像擔心海上有風浪而再也不坐船一樣,終非長久之計!”費禕的看法與諸葛亮完全一致,大漢的複興需要團結每一分力量,所以這兩位各有特點、習慣性跟別人合不來的人每次發生爭執,諸葛亮都公正持平處理,還專門寫了一篇《甘戚論》勸和二人,並針對兩人的專長,進行明確分工以減少他們接觸的機會,同時讓與二人私交都不錯的費禕經常居中調停,才使得兩人多年來都沒有將矛盾激化起來。

但隨著諸葛亮的逝去,楊儀和魏延的矛盾終於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對楊儀而言,他一向以諸葛亮的繼承人自居,得到撤軍時暫領全軍的大權,相當於給他吃了一劑定心丸,正是洋洋得意之時,巴不得找魏延抖抖威風;對魏延來說,諸葛亮的去世隻意味著北伐即將換上自己為統帥,“丞相雖死,我卻還在,找人護送棺槨回去就是,為什麼要退兵?”是他骨子裏的想法,諸葛亮熟知魏延的性格,因而臨終前專門又對魏延特別交代:“我去世後,希望魏延你為全軍斷後,由薑維隨其後接應。今後隻要堅守好國境即可,不要再輕易北伐。”同時對除魏延外的所有高級將領叮囑:“如果魏延不服從軍令擅自行動,那麼大軍便自行撤退。”

此前談到子午穀計劃時我們就說過,魏延勇猛而有膽略,卻缺乏謹慎和穩重。在諸葛亮生前魏延就多次希望分兵萬人歸自己統率,效仿漢高祖劉邦時期的韓信自由出擊,但諸葛亮站在整個戰略全局考慮,認為魏延善於正麵作戰,且分兵行進不符合蜀漢國情,容易被敵軍分割包圍而殲滅,多次否定魏延的計劃,因此魏延認為諸葛亮謹慎到了膽怯的地步,感慨不能盡展胸中抱負。而現在諸葛亮的死,則讓他看到了自己的機會,偏在此時又聽說軍隊的後撤由死對頭楊儀負責。魏延怨憤不已,張口便說:“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可能聽楊儀的指揮?還給他斷後?呸!”本就反對撤軍的魏延在怒火的衝動下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他召集了自己的部下搶先撤到大軍的前麵,並放火燒毀了自己撤退後的橋梁棧道,以阻止楊儀大軍回撤,其本意可能是不希望全軍放棄現有屯田及實際控製地區的戰略成果,更希望由自己率領蜀軍繼續北伐,但這個錯誤被楊儀充分地運用,將兩人的私怨險些化作了一場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