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熱鬧的大市場附近,聳立著一幢古老的建築。這裏居住著一對新婚夫婦。丈夫叫做約翰·波克蘭,是一位有名的室內陳設商。他在大市場開設了一個店鋪,另外,在巴黎其他地區還有幾處鋪麵和作坊。在當時,他算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人物。由於裝飾王宮內府有功勞,法國國王不但委任波克蘭當了宮廷氈廠的總管,而且還賞封了他一個小小的世襲的“國王侍從”貴族頭銜。波克蘭勤苦耐勞,辦事非常精明能幹。他的妻子瑪麗·克雷塞是一個織氈匠的女兒,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有見識。
1622年1月13日,約翰·波克蘭夫婦生了第一個兒子,取名為約翰·巴狄斯特·波克蘭。這個小巴狄斯特,就是我們現在要介紹的、後來他自己改名為莫裏哀的偉大的戲劇家。
在波克蘭開的店鋪樓上的房間裏,常有一個淡黃頭發、厚嘴唇的男孩子走來走去。這就是小巴狄斯特。有時他到樓下店鋪和作坊裏來,攪擾徒工們幹活,向他們問東問西、問這問那。工匠們拿他說話結巴取笑,不過都很喜歡他。巴狄斯特從小受父母溺愛,嬌生慣養,身體孱弱。但由於他的家離繁華鬧市很近,又因為常在父親的店鋪裏,整天同吵吵嚷嚷買賣東西的店員顧客、小商小販接觸,養成了一種好動和愛熱鬧的性格。他異常聰明、伶俐,常常坐在窗前,用兩隻小拳頭托起腮幫,凝望著熙熙攘攘的街道。有一次母親從他身旁走過,拍了他的後背一下,說道:“你啊,真是個觀察家!……”
據說,波克蘭家的住宅名叫“猴樓”,在宅中的一根大柱上,雕飾著一群攀援橘樹的活潑的毛猴,它們做著各種鬼臉。小巴狄斯特經常模仿它們的滑稽動作,日子久了,也就學得惟妙惟肖了。因而,有人便以此為理由說,可敬的波克蘭先生的長子最後幹了戲子的職業,成了滑稽小醜,是不足為奇的。對於一個在好做鬼臉的猴子群中長大的人來說,還能要求什麼呢?這種說法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莫裏哀童年時期就表現出觀察和模仿事物的天才,這是他能成為傑出劇作家和演員的必備條件。莫裏哀後來在巴黎戲劇界獲得了“冷麵人”的稱譽,某種程度上也是指他觀察事物客觀又深入。
不幸,在巴狄斯特十歲的那一年,他的母親留下三個幼子去世了。巴狄斯特失去了慈母的愛護,教育他、關心他的責任就不得不落在事務繁忙的父親身上。也許正是這個緣故,在後來莫裏哀的劇作中,對作母親的描寫和分析,總是不如對作父親的那樣細膩深刻。而且從他的全部劇作來看,父親角色比母親角色多得多,那些父親又多半是鰥夫。
巴狄斯特在兒童時期就愛上了戲劇。他常常和小夥伴們到離家不遠的著名的新橋和多芬廣場,看流浪藝人的露天演出。這些藝人演出的都是充滿著歡樂和激情的民間鬧劇或喜劇,例如聰明的農夫愚弄貪婪神父和強暴的貴族;正當芳齡的太太巧妙地哄騙年老而凶惡的丈夫等。劇中人物以滑稽的語言和動作,引起觀眾捧腹大笑。每個節目都使小巴狄斯特感到極大興趣。
巴狄斯特每天特別盼望外祖父路易·克雷塞的到來,而外祖父克雷塞也非常寵愛自己這個外孫。父親波克蘭開始很奇怪:是什麼把老頭子和小外孫連接在一起的呢?他很快就發現了,原來這一老一小都愛看戲,而且都迷得發了瘋。那時幾乎每個星期日和節日,巴狄斯特的外祖父路易·克雷塞都要帶小巴狄斯特到布爾高尼劇院看戲。布爾高尼劇院是皇家演員劇團演出的場所。克雷塞與劇院負責人是老熟人,每次他們都給這祖孫二人在劇院坐池的散座席裏留下兩個免費的位子。在這裏,小巴狄斯特看到的又完全是另一種情景,一切都是那麼莊嚴:雍容華貴的人物披掛著古代的大鬥篷,用詩歌體朗誦冗長的台詞,盛裝的貴婦人戴著敷粉的假發從容傲慢地出場。……外祖父喜歡催人淚下的悲劇,小巴狄斯特卻更喜歡那些看似粗俗輕鬆的鬧劇。
在小巴狄斯特的眼裏,跟隨外祖父看戲的這幾年就像旋轉木馬一樣,掠過一個個形象:粉麵登場或戴著假麵具的迂腐醫生,吝嗇的老頭,好吹牛又膽小的上尉。在觀眾的大笑聲中,輕浮的妻子蒙騙了好嘮叨的傻丈夫。搞無恥把戲、撮合男女私通的長舌婦像喜鵲一樣吱吱喳喳叫個不停。動作靈活的狡黠仆人捉弄主人,用棍棒打了這個老家夥,並把他裝進口袋裏。布爾高尼劇院的牆壁,簡直要被觀眾的笑聲震得搖晃了。小巴狄斯特每次看完戲回家時,都激動得兩眼發光,連夜裏做夢都夢見那些劇中的醜角。
約翰·波克蘭很注意對子女的教育。在17世紀的法國,同中國的封建時代一樣,長子是父親的事業和官職的首要繼承人。因此,約翰·波克蘭特別重視對長子巴狄斯特的培養。而生動活潑、豐富多采的舞台藝術,在小巴狄斯特麵前已經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比起繁忙、枯燥的商業活動來,對他更有吸引力。巴狄斯特越來越不喜歡父親的職業,越來越熱愛戲劇。他父親也看出了這一點,生怕兒子忘了祖傳的事業,勸告嶽父不要再帶孩子去看戲。有一天,他責問老頭子:“難道您要把他培養成戲子嗎?”路易·克雷塞並不以戲子為恥,反駁說:“但願上帝保佑他將來成為貝爾洛斯(當時的名演員)那樣的好角兒。”巴狄斯特對戲劇的愛好越濃,對父親的安排愈發不滿意,經常愁眉不展,心情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