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膚語(1 / 3)

天地以氣生人,故人一日一時未嚐能離乎氣。魚之在水,兩腮翕動,無有停時。人在宇宙間,兩鼻翕張,亦無有停時。所以統轄造化之氣,人賴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為此也。人生奔馳勞頓,氣因之驟矣。驟則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內者愈虛。所以死期將至。惟至人觀天道,執天行,抱神以靜,氣氣歸臍。壽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衛生之術,雲∶但有四句偈,須是在處受持。偈雲∶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郭信用其言,知自護愛,康健倍常,年幾百歲。

皆由善攝元氣所致。天氣常清,天色常明。更無一物撓亂,所以長久。今人所見雲氣倏忽變現起滅者,皆近地之界。百裏而上,無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幹,有三毒六害之擾,豈能長久?誠能至清至明如天地,豈得不如天地之不毀乎?青天歌雲∶青天忽起浮雲障,雲起縱橫遮萬象。養生者辨之。

觸事而感生,善應而勞生,此皆致老之理也。莊子稱∶魯有單豹者,岩居而水飲,不與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餘以為此即養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棟下宇之求,饑食渴飲之資,故不得不與民角利。日夜憂勞其心,無有頃暇,故老及之也。今岩居水飲,則於世無求;不與民同利,則於物無競。無求無競,雖欲不壽,得乎?古人謂之卻老。卻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談道者,餘止之曰∶道不易談也。不能絕色,不必談道。不能絕世,不必談道。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絕色,則為滲漏之軀,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絕世,則為合塵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隱在市廛為證,此則禪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為解,徒使退墮耳。

衛生歌雲∶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諒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羨豔悲壯、激切、鼓動、奔馳、跳躍、翔舞、謳歌、叫嘯之類,凡激於人我而發者,夫熟非火之所以為哉?木與木相鑽而火生,人與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損,懲其忿而窒其欲,則五氣自平,六脈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賢愚在德,肥瘦在母,壽夭在父。血盛則肌肥,精足則神壯,神和則德全。此聞之汪弄丸,雲以此見天之賦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養和全德,此則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權德輿文雲∶舟有溺,騎有墜,寢有魘,飲有醉,食有,行有饜。

其甚則皆可以致斃,無非危機。嗚呼,豈獨在於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飲食、衽席、輿馬、燕寢之間。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於危耳。

學道之士,須識吾之一身從太虛中而來。既從太虛中而來,則此身初亦無有,豈應執著之以為己物?故此身之靈明,主人必使不著於有,不著於無,一如太虛之無物以擾之。然後本體之心方得清靜合虛,靈覺常圓。而一切繁華,一切係累不能奪矣。繁華、係累不能奪,則俗心日退,真心日進。退得一分俗心,自能進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者是也。心自太虛,則身還太虛。所謂仙,所謂佛,何俟多談。

周萊峰以養生術請錢午江,曰∶不過履和適順而已。履和,則不傷和;適順,則不違順。夫天地之氣,至和大順。盡之人身,小天地也,豈不可仿天地之長年乎?萊峰刻石臨清公署製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終其身。先輩之重箴言如此!

陰陽本不相對,待造化之生物也。陽入於陰,陰留陽而不得飛,則生;陽出於陰,陽罔顧陰而不能留,則死。是死生俱係於陽,固與陰不相關也。仙家謂∶一分陽氣,不盡不死;一分陰氣,不盡不仙。

然則陰陽豈可對待言哉?雖然,陽之所在,不獨生死係之,即諸物之靈蠢亦係之。人,陽氣在上,故耳目聰明,於物最靈。鳥獸,陽氣與陰氣混淆,故蠢。草木,陽氣在根,故尤蠢。以此為言,則人之陽氣安可不寶?耳聾目,陽將散矣。是以君子先時竟竟,惟陽是守。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墜,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修真之士,所以調燮五髒,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不過則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體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愛者,謂其神之去也。然則人之所愛,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養,顧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聲神去,好色神去。

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去,人莫之惜顧,神絕乃獨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人之致思發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幹,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絕而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古仙雲∶元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並暮暮,自然翁嫗返童孩。噫,其誠通天地之生機也夫。

高南州雲∶陰陽交合,造化之妙,無可倫比。因述一術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時,俟月色正中,以方諸取月華水盈缸。俟來年五月五日午時,以陽燧置缸上。須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騰翻湧而起。

頃之,水盡涸矣。觀其藥候,以為服食。此丹家煉神水法也。服食雖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窺造化交合之妙。

卻病之術,有行功一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誌,內守之工夫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之工夫以散之。凡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

此四法可為治病快捷方式,勝服草木金石之藥遠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書雲∶有妻子者,則為妻子所累;有富貴者,則為富貴所累。道不可行也。審如是,必棄妻孥、捐富貴而後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於累妻孥;富貴不絕道,絕在於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