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元元年(760)李白60歲的時候,他和宗氏的婚姻已經度過了十個春秋。在這10年的時間裏,李白雖然到處漂泊,但始終以梁園宗氏的住所為家,身在異鄉常常懷念梁園的妻子。
在這十年裏,李白又是北上幽州,又是西上長安,又是到處幹謁,真正在家的時候其實少之又少。不過,宗氏非常理解李白,從沒對他有過多的要求,唯有在李白北赴幽州和將要從璘的時候,有過強烈的製止行為。後來,李白因為“從璘”一案蒙冤入獄,宗氏勞心勞神為他奔波,從不言苦。後來,李白被流放夜郎,也是宗氏和她的弟弟親自送他遠去。就是因為這樣,李白在巫山遇赦後,才沒敢回去和妻子團聚,因為他並不想讓妻子看到自己經曆過牢獄之苦之後窮困潦倒的樣子。他去了江夏,在外麵漂泊了一年之久,最終實在沒辦法生存,才回到廬山與妻子會麵。看到滿臉憔悴的李白,宗氏忍不住淚流成行。對於李白來說,妻子又何嚐不是如此?在長期思念的煎熬中,宗氏滿麵愁雲,自然也消瘦了不少,李白與妻子緊緊相擁,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安頓好妻子,李白在上元二年(761)的春天離開廬山,前往金陵。由於多年的戰亂,金陵之地已經滿目瘡痍,曾經的好友故交也“知交半零落”,不知去向。正無處投靠的李白,剛巧趕上當地一個大戶人家籌辦的盛宴。這場盛宴是為了給一個叫李藏用的人接風洗塵連帶踐行的,他曾經在平定戰亂之時立下大功,此後聲名遠播,這戶人家就想借此機會拉攏他。按照習慣,這樣的宴會上一定要有人作詩記錄,才顯得足夠隆重,而此時李白剛巧路過,於是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宴會的座上客。
在宴會上,李白喝了幾杯酒之後,隨即潑墨寫下《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並在眾人的邀請下大聲誦讀。在詩中,李白花了大量的篇幅為李藏用歌功頌德,大誇其功勞和才能,又為他抱不平,認為他被朝廷大材小用,很是遺憾。誦讀完畢,眾人都稱讚李白寫得好。
但是,一篇出彩的詩賦並沒有帶給李白太多。宴會過後,李白得到了隻夠自己十幾天生存的銀兩,但在詩中被大加誇讚的李藏用卻因為這首詩而美名傳千裏,不久之後便加官晉爵。
離開金陵,李白來到宣城謀生,趕上季廣琛為即將赴任長安的劉副使踐行的宴會。李白還記得這個季廣琛。三年前永王璘一案時,他還擔任過永王的大將,沒想到他不僅沒有被當做從犯處死,反而在宣城過得如此滋潤,李白不僅心升感慨。前有李白在金陵用詩賦捧紅了李藏用,這次聽聞李白到了宣城,季廣琛怎能讓李白就這麼離去?於是,李白又參加了季廣琛獻媚的筵席,並在宴會上再作《宣城送劉副使入秦》一首送給劉副使。之後,眾人酒足飯飽,便紛紛離去。晚年的李白迫於生計,流落在江東一帶,參加的類似宴會大概不少。自己一生不得重用,卻用親手寫的詩讓別人仕途順利,李白心中怎能不抑鬱?何況李白原本是放蕩不羈之人,卻淪落到酒席間售賣獻媚文字為生,心中怎能坦然?
風燭殘年又疾病在身,走投無路之下,李白隻好再次啟程去尋找投奔的對象。
上元二年(761),李白窮困潦倒,實在無處投奔,便想起了自己的族叔李陽冰。
李陽冰祖籍在河北趙縣,上元二年時在當塗任縣令,他文采出眾,但更有名的是他的書法。據說顏真卿靠書法名揚天下時,還不忘找李陽冰為他題字。
從年齡上,李陽冰比李白要小,因此,李白在62歲的時候投靠他,多少有些羞愧。在得知李白即將到當塗縣的時候,李陽冰熱情地出門迎接他,為他設下酒席,接風洗塵。當時,李陽冰並不知道李白晚年生活的窘境,隻當親人來探一樣招待李白,李白也多次想向李陽冰表達投靠之意,但醞釀數次最終還是沒有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