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加強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培養“雙核型”高技能人才(1 / 3)

高技能人才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支隊伍中,青年是骨幹和中堅,到2020年,我國將進一步加大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比重和影響,計劃新增1300餘萬各類高技能人才。關注青年發展,開發青年人力資源,必須關注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成長。目前,職業(技工)院校學生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他們公認的優勢是技能突出、動手能力強,但職業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則是他們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理想普遍麵臨和必須解決的難題。研究探索一條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職業院校職業和人文素養教育模式,實現職業院校學生的全麵、協調和持續發展,對於職業教育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現實意義,對於建設一支兼具核心職業技能和核心職業素養的“雙核型”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院校學生素質現狀:技能優勢與素養短板並存

一則新聞形象地闡釋了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狀況。日前,主管職業教育的教育部負責人在山西調研時指出,“示範院校的高樓大廈代表不了職業教育的質量水平。隻有當這些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年青一代下班後,穿上西服、係上領帶去休閑,懂得欣賞名曲、名詩與名畫了,才真正做到職業教育的脫胎換骨。”(2011年3月28日《中國青年報》職業教育版)這則講話發人深省,傳遞出許多重要信息。

一是職業院校技能教育對路,學生技能水平經得起檢驗。教育部負責人現場布置給學生一道創新作品,在查驗學生完成的“答卷”後說,“職業院校學生的技能水平是過硬的”。這一點也可以從近年來各地職業院校居高不下的高就業率得到印證。這說明,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探索實踐的“校企一體、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辦學模式在技能培養方麵成效顯著,技能突出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學生不爭的優勢和特色。

二是職業院校學生存在素養“短板”,值得關注。由於社會各界經常給職業院校學生貼上“學習差”“問題多”等標簽,以及把他們一輩子定位為“藍領”的陳舊觀念,與重點高中和大學的學生相比,職業院校“一些孩子總是抬不起頭來,目光不敢注視他人,甚至有些畏縮”,顯得不夠自信和陽光,而且知識麵較窄,缺乏過硬的職業和人文素養。這一“短板”勢必成為職業院校學生未來發展的瓶頸,應值得關注。《中國教育報》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對職院校畢業生的技能水平總體是滿意的,而對他們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以及責任心、忠誠度等方麵的滿意度並不高。

三是加強素養教育是職業院校真正脫胎換骨的根本出路。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秘密武器”。中國從世界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需要職業教育來一場真正的脫胎換骨式的革命,這場革命必須從職業和人文素養教育入手,以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和教育觀,創新現代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全麵、係統培養,人人都是人才的培養”,真正實現職業教育脫胎換骨的轉變。

二、良好的素養是職業院校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

素養“短板”將成為職業院校學生未來發展的瓶頸,職業教育脫胎換骨式的革命必須從職業和人文素養教育入手。

1.職業和人文素養已經成為現代技能人才的重要內涵和時代特征

長期以來,我們對技能人才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單純的技能熟練、動手能力強的層麵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技能人才的標準在不斷提高,內涵在不斷變化。除了技能的科技含量顯著增加外,創新、合作、責任、執行等素養因素逐步增多,高素養成為現代技能人才新的內涵和特征。2009年底,胡錦濤同誌視察珠海高級技工學校時,勉勵學生“刻苦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潛心鑽研專業技能,努力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建設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突出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賦予了新的內涵,也為現代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因此,我們應當轉換視覺,重新審視高技能人才的內涵和培養,兼顧技能和素養,單純技能訓練是培養不出真正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