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民國時代(19)(1 / 3)

邱愛慈在擔任室主任期間,除了主持研製“閃光二號”加速器外,還組織指導推動研究室其他科研試驗項目的開展,使幾台重要科研試驗設備建成並投入使用。她還主動積極地思考和調研,為發展研究所實驗室,提出建議,爭取其他領導和專家的支持和讚同。她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政策機會,積極開展工作和國內外合作,幾年中使研究所實驗室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基本上建成了配套齊全的各種輻射模擬設備,為我國在高技術領域今後的研究發展奠定了物質設備基礎。

“閃光二號”研製成功後,邱愛慈根據高技術發展的需要和趨勢,在加速器應用方麵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研究方向,積極推動它們的開展。她開拓了“極強脈衝電子束研究”方向,提出並領導完成的千焦耳/cm2高能注量電子束的產生技術研究項目,把“閃光二號”加速器電子束輸出的能注量指標提高了3倍多,大大擴大了應用範圍,並且獲取了全新的物理實驗結果,使實驗研究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被評為2001年度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她還係統研究高功率脈衝開關和納秒高電壓測量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成果。

幾十年來,邱愛慈不管是做具體技術工作還是做領導工作,都非常認真,身體力行,刻苦鑽研,深入實際,同時又非常重視在實踐中培養年輕科技幹部。十幾年來,與她一起參與大型設備研製和科研試驗的年輕科技幹部,和她培養的碩士、博士,如今已成長為各方麵的技術骨幹。目前,她正主持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點研究項目,和年輕的高功率脈衝技術人員一起,在高技術前沿領域正在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主要參考文獻、史料:

(1)《紹興籍院士風采·邱愛慈》,浙江人民出版社。

敢為天塹架鐵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潘家英

潘家英(1942~),紹興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鐵道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國際橋協常務理事。

潘家英196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路橋係。此後一直在鐵道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築研究所橋梁室工作。60年代,曾參加成昆鐵路建設工作,從事懸臂式新型鐵路橋梁的設計與施工。70年代主要從事連續梁橋及斜拉橋的研究設計與電算工作。是JYQ係列鐵路橋梁結構電算程序的開發者,並負責國內第一座鐵路斜拉橋——紅水河橋的電算及結構分析工作。該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

1983~1985年在美國依諾理工學院及西北大學作訪問學者,並在美國土木學會雜誌上發表論文。1986年以來曾主持多項部級以上大跨度橋梁科研課題,在大跨度橋梁非線性分析、車橋動力響應、結構徐變分析、應變軟化等領域作出一定的成績。1988年被中國土木學會評為優秀中青年土木工作者。

近年來在西陵長江大橋、廈門滄海大橋、南京長江二橋等國家重點工程中任副總監、總監代表等職。

發表論文49篇。1989年赴泰國參加第二屆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結構與施工會議並在會上宣讀論文。培養博士、碩士10餘名。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主要參考文獻、史料:

(1)朱順佐、何信恩、張能耿:《紹興名人辭典·潘家英》。

(2)何信恩、高軍:《越中名人譜·潘家英》,研究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勇闖“禁區”畫新圖——著名畫家陳雅丹

陳雅丹(1942~),新昌縣城關人,陳宗器女,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璜藝術設計係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其藝術成就入編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美國傳記中心的《世界婦女名人辭典》等國內外辭書,並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功績證書。

陳雅丹父親陳宗器(1898~1960),20年代先後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工科和東南大學物理係。1936年1939年,先後入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地磁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學部深造。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科院華東辦事處秘書長、中科院辦公廳副主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對推動我國地球物理科學的發展,培養地磁科學新生力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陳雅丹繼承父親不怕艱險,實地考察的奮鬥精神,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率先乘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隊的——“地極號”考察船,赴南極喬治王島創作,成為中國第一位踏上南極雪原的女畫家。期間,寫生200餘篇,並將定名《三個太陽》的壁畫留在南極長城站。1987、1988、1992年分別在中國美術館、深圳美術館和北京榮寶齋舉辦“陳雅丹南極之行”、“我的世界”個人畫展。1994年又在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檳榔藝術學院舉辦個人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