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填補真空(1 / 3)

蘇伊士戰爭的勝利使埃及的前途與整個阿拉伯民族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在一起。納賽爾深信:阿拉伯的團結是埃及安全與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如果埃及超脫於阿拉伯世界之外,它必然衰退,且不得不單獨麵對來自西方與以色列的軍事威脅。同樣地,阿拉伯世界也不能少了埃及。蘇伊士戰爭使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使納賽爾成為居主導地位的領袖。既然阿拉伯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占據著中東這塊戰略要衝,為什麼不能團結一致,掀起統一的“阿拉伯民族運動”,創造阿拉伯複興與輝煌呢?納賽爾此刻正雄心勃勃地準備發揮更大的作用,渴望著埃及成為阿拉伯國家騰飛的領頭雁。他再也不想看到阿拉伯國家被淪為大國的勢力範圍,中東變成冷戰的陣地。

英國在蘇伊士危機中的失敗使它失去了在中東的霸主地位。英國的撤退與蘇聯介入中東事務為美國提供了填補中東真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雖然美國反對英國處理蘇伊士危機的冒險作法,但在對蘇聯勢力滲入中東和納賽爾領導作用增強這兩個問題上,英美具有共同的憂慮。1957年新年伊始,艾森豪威爾聲稱:“美國必須搶在蘇聯前邊填補中東的真空。”1月5日,他在國會講話時,針對中東現狀提出了“艾森豪威爾主義”。內容包括:美國每年需要給予中東地區最多達2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以加強美國和中東國家合作,增強它們的經濟實力與政治獨立;國會授權總統使用美國武裝力量“以確保那些期望和請求援助的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反對由國際共產主義控製的國家公然發動武裝侵略”。兩個月後,國會批準了“艾森豪威爾主義”。艾森豪威爾後來寫道:“我們已經有效地爭得了國會的同意來宣告政府有決心阻止蘇聯向地中海、向蘇伊士運河和輸油管線、以及向給西歐家庭和工廠提供燃料的地下油湖的進軍。”

“艾森豪威爾主義”激起了納賽爾的強烈憤慨。他根本就不認為中東存在什麼“真空”,所謂的“填補真空論”不過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變調。如果這裏真有什麼“真空”的話,那也該由這的主人——阿拉伯人來填補。納賽爾反對美國妄圖取代英國,控製中東的陰謀;同樣地,他也反對蘇聯可能有的類似企圖。他對賽義德說過,倘若蘇聯人試圖幹涉阿拉伯內政,就立刻與莫斯科斷絕一切交往。在納賽爾看來,“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最終目標可能會是排斥蘇聯插手中東事務(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納賽爾搞“外交平衡”),但它對於埃及的現實影響卻是破壞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同埃及爭奪阿拉伯國家,類似於英國策劃的《巴格達條約》。許多西方學者認為,“艾森豪威爾主義”反映了美國對蘇埃關係的認識十分膚淺,沒有認識到共產主義者同納賽爾主義者或敘利亞複興黨人這類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之間的重大差別。這決定了其目標與實際效果背道而馳:不是緩和而是加劇了中東緊張局勢;不是遏製而是為共產主義滲入阿拉伯打開了更大的缺口。

美國和埃及外交政策的第一個撞擊點在約旦。1956年10月,約旦議會選舉了由溫和的阿拉伯主義者和左翼分子組成的以納布勒西為首的聯合政府,主張追隨納賽爾的不結盟政策,與埃及、敘利亞建立更為密切的關係,廢除《英約條約》,以及對蘇聯減少敵對情緒。1957年1月,納賽爾與敘利亞、沙特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在《英約條約》廢止後,三國每年共同向約旦提供1250萬英鎊作為對約旦軍隊的補貼。在阿拉伯夥伴的支持下,3月間納布勒西政府同英國舉行談判,確定6個月內英國在約旦的軍事存在、軍隊補貼及對邊境的防衛義務均告結束。但不久,侯賽因國王的幹涉使局勢轉變,他擔心納布勒西的作法會增強蘇聯在約旦的勢力,並使約旦處於被所謂阿拉伯盟友瓜分或吞並的險境,他試圖建起一條連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生命線”。4月中旬,侯賽因發動政變(或像他在自傳中所述,挫敗了“反叛陰謀”),粉碎了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和支持他們的軍隊,完全控製了約旦政局。約旦危機被認為是“納賽爾在亞洲阿拉伯所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是美國的新中東政策——“艾森豪威爾主義”的一份收獲。

約旦危機隻是埃美中東爭奪的一個開始,1957年5月,以納賽爾和敘利亞盟友為一方,以美國和阿拉伯親美政府為一方的鬥爭公開化。黎巴嫩成為新熱點。黎巴嫩是最早的、唯一公開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的阿拉伯國家。夏蒙總統及其親美政府在5月份議會選舉中的勝利標誌著其親美外交路線的巨大勝利。但是這次選舉是不公正的,夏蒙控製的保安部隊起了決定作用。選舉雖然取勝,但他的親美政策動搖了黎巴嫩得以安定團結的政治基礎——關於民族團結的基礎條約,從而播下了內戰的種子。

在約旦和黎巴嫩的鬥爭暫時平息後,敘利亞危機又起。由於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的夏蒙政府組成了親西方陣線,約旦、沙特又背離了阿拉伯四國聯盟,敘利亞處於四麵楚歌之境。為了抵抗來自西方的威脅,敘國內主要政治勢力分野為親埃及派和親蘇聯派。前者主要是泛阿拉伯社會複興黨,受到總統庫瓦特利和總理阿薩利的支持;後者則以國防部長阿齊姆為首。兩派爭奪的焦點在軍隊的控製權。不久,比茲貝上校出任敘軍總司令。雖然他不是也不同情共產主義者,但此事使美國驚恐,也令納賽爾感到緊張,他們都認為敘利亞在迅速倒向共產主義陣營。如果再得不到敘利亞支持,埃及的處境將十分孤獨。艾森豪威爾認為:“一個清楚的事實正在出現,敘利亞的鄰國、包括同他一樣的阿拉伯國家,都得出了現政府必須下台的結論。否則共產主義就會很快完成對它的接管。這塊昔日的中立地區就會變成蘇聯的一個強大的前沿陣地。”美國與其中東盟國密謀推翻敘利亞政府,方式是土、黎、約三國在各自與敘利亞的邊界上集結軍隊以分散敘利亞兵力,由伊拉克從東邊率先發動武裝幹涉。但是,或許隻有美國才能冒與蘇聯正麵相撞的風險。在蘇聯的強有力的警告下,中東小國們紛紛脫身。美國不得不糊裏糊塗地卷入事端,又莫名其妙地偃旗息鼓。這再次暴露了美國政府對中東事務的模糊認識。1957年8月至10月的危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僅沒能使敘利亞斷絕同埃及的關係,反而進一步將它推進了納賽爾的懷抱,使納賽爾轉變了對埃敘聯合的超然態度,開始認真地考慮聯合的可能性。

敘利亞的國情與埃及很不相同。它沒有穩固的政治結構,也沒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這部分因為它的疆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法國托管當局人為劃定的,並且在二戰後,其政治生活一直支離破碎。在這個不穩定的國家中,人們把更多的感情傾注於建立一個比較廣泛的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阿拉伯社區。因此從這種情感出發,敘利亞要求聯合的傾向更強一些。敘國內重要的政黨複興黨認為實現阿拉伯聯合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阿拉伯民族必須把自己從外國強加的國界和民族區劃中解放出來。納賽爾在蘇伊士危機中表現出的非凡膽略使複興黨堅信他是實現阿拉伯聯盟構想的有力推動者。1957年2月,庫瓦特利總統向納賽爾提出以聯邦方式實現兩國憲政合並。8月,他再次宣稱:“敘利亞最熱切的希望是實現和埃及的聯合,這一聯合將是廣泛的阿拉伯聯合的核心。”9月,敘利亞成立了研究埃敘經濟合並的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