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紹興名人眾多,猶如群星璀璨,博得了“名士鄉”的美譽。“名人”的含義比較寬泛,善惡,忠奸;名垂青史的,遺臭萬年的;偉大的,宵小的;大浪淘沙,古今實同。

選入本書的傳主,側重於政治家係列。從洪荒時代的大禹到20世紀的周恩來,縱跨四千多年,他們像一顆顆星星,或璀璨耀眼,或疏朗明麗,或悲怒相含,劃破曆史的天空,裹挾著時代的風煙,穿雲破霧,留下了或濃或淡的一筆。均在曆史上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史留名的人物。

他們中有的以成功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如大禹。在華夏大地洪水泛濫、民不聊生之際,大禹臨危受命,率領民眾疏江河,治水患,“居外十三年(一說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平洪水,使百姓安居,成為把華夏先民從洪水浩劫中拯救出來的偉大領袖;征服三苗、劃分九州,確立貢賦製度,參與建立軍隊,製定刑法,設置監獄,修築城堡,奠定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的基礎,完成了中華大地從原始的部落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的飛躍。大禹一生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又如勾踐,臥薪嚐膽,奮發圖強;整頓國政,勵精圖治;招賢禮士,重用範蠡、文種等賢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的國力漸漸恢複,終於轉弱為強;滅吳封伯,成為春秋末期的最後一個霸主。勾踐臥薪嚐膽的精神成為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而流傳於今。

有的成功了,但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如文種。文種輔佐越王勾踐終成霸業,但沒有聽從他的知交好友與同僚範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的勸告,功成而未退,結果被勾踐賜劍而亡,遺恨綿綿;至今臥龍山仍存有他的一抔丘土。

有的失敗了,如王叔文。以其為實際領袖的政治集團所發動的“永貞革新”,經過短短幾個月的輝煌以後就失敗了;其政治集團的骨幹“二王八司馬”都被貶為州司馬,王叔文本人則於次年被貶,死在渝州(今重慶市)貶所,年僅五十四歲;但其革新精神一直被後人稱頌。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參考了不少的文獻資料,在此,我們對曾經參考過的文獻資料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篇幅有限,本書僅選了十位傳主,並不能說是最恰當的,但我們還是作了認真的篩選。雖然入選者中有的還有種種爭議,但不管怎樣,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再舉大禹為例,有學者認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信而有征的上古人物,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影響和改變了中國曆史走向的偉人之一”。“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成果,則對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已有初步的估定,自大禹代舜時算起,暫以公元前2070年作為夏的始年,也就是《史記·夏本紀》所載“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始;十七年後帝舜崩,三年之喪後帝禹立,又十年後禹崩,三年之喪後啟殺伯益自立,因而估算啟自立為公元前2037年。而如顧頡剛先生在1923年建立的“層累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則認為,在西周的文獻中,禹是一個為大地鋪放泥土、主管著名山川的神靈;到春秋時期,禹被說成是個國王,開始從神變成人;在戰國中後期,又出現了許多關於禹的詳細記載,描述禹治水的功勞和堯把權力讓給舜,舜把權力傳給禹的過程,禹變成了夏朝開國的聖賢君主。

本卷撰稿:大禹、勾踐、王叔文、姚啟聖撰稿陳水泉,文種、謝安撰稿周萍,李光撰稿張全禮,沈煉撰稿俞芳,邵力子撰稿戚一冬,周恩來撰稿馮海娜。

限於水平,書中一定有不少缺點與錯誤,敬請讀者指正。

編者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