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20世紀30年代中期,西方經濟學界爆發了一場對傳統企業自由經營論的“凱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這場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年出生於英國劍橋城一個書香世家,他的出生與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恩的逝世恰好在同一年。其父是劍橋大學有名的理論學家和經濟學家,其母是一位熱心於公共事務的政治活動家,先後出任過劍橋市參議員、市長。凱恩斯在這種家庭中長大,一方麵深受父親和劍橋大學的學術熏陶,另一方麵也受到其母的影響,從小就十分關心政治生活。

凱恩斯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他不斷地往返於劍橋大學與政府機關之間,一會兒是教授,一會兒又是政府官員。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參加過巴黎和會,先後擔任過英國財政與工業調查委員會委員、內閣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財政部顧問等職,還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積極策劃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並任這兩個國際組織董事。他從未放棄過研究和著述,一生著述可謂漢中充棟;影響較大的著作有《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和《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Money;以下簡稱為《通論》),而最著名和產生了深遠效應的是《通論》。作為一個熱衷於政治生活和密切關心現實的經濟學家,務實精神使他的理論都是出自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因而帶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感和非常明顯的對策性。

《通論》初版於1936年,是特定曆史條件的產物。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曆史上罕見的經濟危機。這場來勢凶猛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通過外貿、金融等一係列傳遞機製,隨即相繼擴展到德、日、英、法等國,進而襲擊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不僅曆時久遠,長達五年,而且生產下降的幅度特別大,各國工業水平都大倒退,倒退到本世紀初甚至是19世紀末的水平,美國和德國受到了最為沉重的打擊。經濟危機給勞動者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罷工運動、示威鬥爭和農民運動重新高漲。資本主義製度的大廈岌岌將傾,危在旦夕。

深沉的經濟危機,展示了自由市場功能的局限,同時也粉碎了千百年來人們深信不疑的市場機製和諧性和完美性的天真美夢。嚴峻的局勢使有識之士不得不幡然醒悟,各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不得不采取了相應的反危機政策,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登台表演,並且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美國尤其突出。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後立即打破慣例,要求國會授予“緊急全權”,推行國家調節經濟的“新政”。

正是在傳統的企業自由經營完美論再也無法自圓其說,政府幹預已付諸實踐但苦於沒有理論根據的情況下,善變的凱恩斯的《通論》應運而生。出於對資本主義救危扶傾的願望,凱恩斯以醫生的身份自居,旨在對經濟危機和失業這種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作一理論診斷並開具政策處方。其中心論點是:自由經營必然引致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要根治這種痼疾,必須進行一場革命,拋棄傳統的企業自由經營論,讓政府參與經濟生活,實行政府幹預。為此,凱恩斯進行了一係列細致而又格調獨特的理論分析。《通論》的出版給當時平靜的而又束手無策的西方學術界投入了一塊巨石,所引起的震動效應甚至超過了斯密當時的《國富論》。在它出籠之初,凱恩斯的政府幹預論被深受傳統企業自由經營論影響的西方學者視為異端邪說,但不久就廣為流傳,並且似乎深入人心,搖身一變而成為西方國家的政府奉行多年的“官方經濟學”。凱恩斯也從一個大膽無畏、甚至傲慢的在野批評家,搖身一變為在朝的顧問和政策製訂者,為資本主義世界尤其是英國出謀獻策,奔走勞累,受到朝野人士的普遍尊敬,1942年6月為慶祝他的誕辰,他被冊封為貴族勳爵。1946年4月,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因心髒病突發辭世而去,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