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一(2 / 2)

“我等既然要防備袁術,並州又被南匈奴所困,唯有北疆有所餘力增援定州。以北疆實力,不管是趙鎮北遠來,還是關雲長押陣,鮮卑都不會是對手。那麼,既然隻要北疆出手,鮮卑之患便能無虞,朝廷就該想想戰後的問題了。”

“戰後?”

是說重建各郡城池嗎?這本就是應有之事,何須多言?隻是重建和北疆又有何關係?等等,戰後除了重建,還有一個問題。

“封賞?”盧植驚異地看向荀彧,看來他也是想到了什麼了。

“沒錯,封賞。若是此次平亂,驚動趙鎮北親來,戰後朝廷給賞他什麼?趙子龍已是鎮北將軍,兼領東州刺史,陛下欽賜節鉞,統管高句麗、夫餘、烏桓、三韓附屬。再賞,怕不是隻能晉位國公了。”

漢朝可沒封公這一說法,漢朝曆史上唯一一個封位國公的是王莽,可那是最終篡了漢朝帝位的逆臣。

有這例子在,隻要不是白癡,誰還敢受封國公之位?難道他就不怕被天下人說他意學王莽,其心不軌?所謂三人成虎,就是賞的和受賞的原本都沒這心思,可是被人家說多了,皇帝這邊可就免不了要猜忌一番了吧?畢竟皇帝最忌諱的就隻有**宮闈以及犯上作亂而已。

若是封了趙雲為國公,朝廷因此對他心生猜忌,討伐袁術的時候豈不是留給對方一個大大的破綻?

就是退一步,朝廷和趙雲大家都心裏敞亮,依舊合作無間。可是等討伐了袁術以後呢?大功一件,再要封賞,可國公往上,就隻能封王了。

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漢高祖的祖訓言猶在耳啊。

“那就隻調關雲長的幽州兵馬平亂?”

剛剛說完,盧植自己就先歎了口氣。受了荀彧點撥,他現在也是想通了許多關節,自然也會想到自己剛剛的提議應該也是逃不過袁術手下謀士的算計。

“以此次鮮卑為禍之烈,關雲長立下大功,其封賞隻能參照趙鎮北之例,節鉞、封侯自不必說,再有就是加將軍銜,與趙鎮北平起平坐。”

“雲長和子龍皆為生死之交,不會因此小事而反目。”

“那麼就該他們麾下對朝廷的挑撥心生不滿了;又或是他們被手下人逼得決裂,然後對朝廷的挑撥心生不滿。”說到這裏,荀彧唯剩苦笑。

錯綜複雜的政理勢力當中,本就派係林立,就是以趙雲和關羽過命的交情,他們的部下也是各自為自己打上了幽州係和東州係兩個不同的派係烙印。現在趙雲因為頂著鎮北將軍銜,有權調動北疆所有兵馬,權勢上壓過了關羽一頭,所以北疆這一政治勢力的人馬都會以他馬首是瞻。

可是,一旦關羽立下大功,加封將軍銜,他便可以不需聽從趙雲的調遣,因為他們的地位已是平起平坐。到了這時候,關羽的手下人是否還會甘心居於東州係人馬之下?而趙雲的部下又是否會放任讓幽州係的勢力繼續增長?

若是雙方都不願意,那麼北疆政治集團麵臨的,便很可能隻有分裂了。北疆分裂,關羽和趙雲手下人或許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兩人卻都是義氣重言諾之輩,兄弟決裂都會是他們心中最不想發生的事情,如果這時候袁術再出手引導,讓兩人覺得他們的決裂都是因為朝廷的挑撥離間,那麼他們對朝廷的忠心還能留下幾分?就是他們保留著忠心,可是他們和朝廷之間的芥蒂也就留下了,有了芥蒂,難道他們還能對朝廷沒有一句怨言?就是真的沒有,袁術也能讓謠言傳進皇帝的耳朵裏,基於被歪曲的事實,皇帝和兩人之間的芥蒂隻會越來越大,到時候朝廷還敢放心重用他們嗎?

袁方是用了一條好計,不管朝廷怎麼選,都隻會讓自己焦頭爛額啊。

“文若可有應對之法?”盧植問話時的語氣是憂心忡忡。

想了想,荀彧嘴邊綻放了一個自信的笑容:“功勞有大有小,就看出力的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