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升他們的官,隻給封侯?根本說不過去,他們幾人本身會不會有想法不好說,可是他們那群部曲和天下人卻絕對會有話要說,連此等立下大功勞之人都要遭受冷遇,如此朝廷豈不令人寒心?
雖然沒有聽說過魏徴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是當政者又如何會不懂這個道理?沒把握住這個道理的,早已是淹沒在曆史之中了。
為了讓所有人心服口服,荀彧幾人連日商議,最後決定外放幾人任於州郡,讓其獨掌一地,而為了公平起見,曹操便也成了陪葬,被安排外放為官,失卻了入朝的一個機會,不過或許這其實正合他的心願?
幾個年輕人的問題算是解決了,接著便輪到另一個更年輕的了——孫策。
這次靖平討逆,孫家父子兩人一個死一個殘,可謂是付出了莫大的代價,朝廷必須為此做出表示,可是怎麼表示?
若是之前,隻要讓孫策襲封孫堅烏程侯的爵位,朝廷幫他支付麾下傷亡的撫恤,再多賜他一些金銀天地便是了,最多再封他一個郎官的頭銜,讓他能得些俸祿贍養高堂和兄弟姐妹就是了。
可偏偏,不久前葉成才來了一封戰報,說是孫策不禁以殘廢之身帶著麾下部曲擋下了西涼軍偷襲雒陽,還在圍剿南匈奴白波叛亂的時候出了大力氣,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就讓荀彧幾人頭痛了。
這立了功,按理要賞,以傷殘之身仍咬牙拚命為朝廷立下功勞,於情,於理當賞,還要大賞。
可是,賞什麼?
賞金銀財寶?這已不足以彰顯孫策立下功勞的艱辛和朝廷的恩德。
封侯拜相?烏程侯之位理所應當要由孫策沿襲,這個不須多言,至於拜相……
孫策是武官,可是一個身殘的武官?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姓孫的殘疾就是孫臏,事實上也真的不是每一個姓孫的殘疾都會是孫臏。讓如今連路都走不了的孫策當將軍?朝廷要如何服眾?又如何堵得住悠悠之口?要是朝廷一意孤行,更有可能導致流言中傷,說孫策上位靠的是關係和賄賂,而非憑真本事,這對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孫策來說更是一種侮辱和傷害。
單單隻是為了孫策的封賞,盧植便頭痛了好幾天,和手下幾個心腹想了許久都沒有一個定案,就連荀彧,當初被盧植找去幫忙的時候也是一時無語,直到皇甫嵩過來,三人才想出了一個辦法。
效當初何進對付趙雲那般,明裏任命孫策為中郎將,是個武官,實際上平素卻不掌兵,隻負責輔助光祿勳監管皇城的治安,算得上是個文官。孫策好歹是世家出身,讓個世家子去做文書工作,哪怕他是殘疾,隻要他還能拿得動筆就行,至於他的部下,按理應當收編於光祿勳手下,隻要到時候讓孫策手下親信出任這些部曲的校官,那麼孫策明麵上沒了兵權,實際上卻還握著手下部曲的掌控權,如此一來,盧植既是對孫策有了個交代,旁人也總沒這麼多話可說了吧?
至於說這是變相地讓孫策養兵自重,開玩笑,不管是軍隊還是朝堂,哪裏會沒有派係?再說,到時候孫策和他手下部曲分開,盧植有的是機會去慢慢拉攏其手下軍隊,畢竟名義上孫策的部曲到時候可是要歸於盧植指揮的。
幾個封賞上的難題大致便是如此定調,另外至於董卓入京時,王允忠心護衛太後和皇子出逃,其後劉虞在幽州盡心照看太後,又於討董之戰大力支持,各任命其為太仆與宗正,蔡邕亦是忠心可嘉,由其接任幽州刺史,以及其餘眾多功臣各有封賞,朝堂上都沒有什麼反對之聲,直到……
“啟稟陛下,臣以為西涼降將應多加重用,方可顯出朝廷恩重,故臣建議,命黃忠為司隸校尉,負責長安、雒陽兵馬治安,及總管雒陽宮室重建,呂布為鎮西將軍,進駐西涼。”
荀彧話一出口,殿中便是一旁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