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七(1 / 3)

白波穀,公孫瓚大營。

“一萬七千人馬,一月軍糧消耗何止千石,若非玄德在永安大力籌措,我等實是無法支撐至今。”公孫瓚感歎。

“主公所言不錯,可縱使劉公能為通天,永安城小,如今也是將到極限,若是半月之內我等再不收兵,我軍將無以為繼了。”主簿魏攸是憂心忡忡。

由於白波亂軍肆虐河內,進兵河東,雒陽軍糧卻是無法轉運,公孫瓚大軍被困在永安一帶,必須自己想辦法籌措糧草,幸好劉備於理政一道頗為精通,勉力籌措,方才讓得公孫瓚大軍不致斷糧。

可是時間一長,永安不比安邑富饒,可說是城小力弱,要供養公孫瓚兩萬大軍實在吃力,於是劉備又想出一計,幫公孫瓚引來郭大賢,欲將白波亂軍一網打盡,既為奪得大功,也為了打通糧道。

隻是郭大賢雖然中計,正引大軍來往白波穀,卻是因為春雨不斷,一路上道路難行,竟是拖著行軍七八日,公孫瓚卻依然見不著人影,每每算著軍中糧草消耗,公孫瓚心裏就是著急,要郭大賢再不出現,糧道不同,寸功未立,他公孫瓚的大軍就先要軍心大亂,不戰自潰了。

如今魏攸提起,公孫瓚自是滿臉的愁容,卻也無法可想,要論起來,如今在他手下,也就劉備和魏攸兩人算得上有些智計,連他兩人如今也是無法可想,公孫瓚就更是一籌莫展了。

卻在公孫瓚發愁的當口,一個士兵突然掀開帳簾,風風火火地跑入帳中向他報告道:“報告主公,斥候在我軍大營西南十五裏處發現一支騎兵。”

“騎兵!?”

一聽士兵稟報,公孫瓚當即是霍然而起,他日等夜等,就是在等著郭大賢的出現,直等得心焦煩躁,這才終於把人給等到了,心裏那個激動啊。

該死的,終於把人等來了,這下子終於可以打通糧道了,隻要拖得幾日,等盧光祿大軍北上,前後夾擊之下,不愁白波亂軍不滅,甚至若是那白波亂軍果真是烏合之眾,我未嚐不可以獨占大功。

公孫瓚心情澎湃,就想著要立下功勞,搏個出將入相,可是士兵的下一句話卻又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回稟主公,按斥候所言,那是西涼騎兵。”

“西涼騎兵?”

一句話,公孫瓚便愣在了那裏,他之前便知道董卓已是被呂布誅滅,卻是因為白波亂軍截斷了河東和司隸各處的聯係,他並不知道徐榮帶兵北進的消息。

也是,當初誰也沒有想到,董卓伏誅,手下各自逃散,居然還會有一個徐榮能管得住兵馬,既不殺回長安看個究竟,也不往西逃回涼州,反而是耍了個金蟬脫殼,扔下黃忠和數萬步卒,直接就往河東殺去。

別說是公孫瓚,就是盧植和葉成也沒有想到,這徐榮竟然如此的心思剔透,躲過了前追後堵,繞路回返涼州。

“這西涼騎兵是怎麼回事?莫不是那一路的潰兵?”

公孫瓚暗自思量,也是覺得對方是潰兵的可能最大,心忖如今最重要的還是和郭大賢的決戰,可不是節外生枝的時候,於是就想不加理會,可不料,這時候那士兵卻又報告道:“回稟主公,按斥候所探,對方兵力約有三千人左右。”

“三千?!”

公孫瓚不禁吸一口涼氣,若是那西涼騎兵有三千人馬,他可就不能等閑視之了,別說是三千,就是對方隻有一千騎西涼騎兵,公孫瓚都要如臨大敵。

區區三千騎兵,公孫瓚自然不懼,可是劉備怕啊,如果對方隻是百十人的潰軍,以劉備手上三千兵馬,那對方自然隻是給他送菜,可要是對方人數上千,憑劉備手上三千步卒又如何能夠應對?更何況這次人家還有三千人,劉備隻怕和人家一個照麵,就要被打得連北都找不著了。

公孫瓚大軍的後勤糧草可是就靠著劉備一個人在那裏苦苦支撐,若是真讓那三千西涼騎兵跑到自己後頭去,那自己不是立馬就要斷糧?那自己手下大軍怎麼辦?要是那時候郭大賢突然出現,那自己又怎麼辦?

“馬上傳令全軍集結,務必以最快速度把那三千敵騎擊潰。”

這可是關係到自己小命的要緊事情,由不得公孫瓚不緊張,也由不得他手下士兵怠慢,命令傳下,整個大營瞬間躁動,在將官們的吆喝斥罵聲中,士兵們迅速集結在一起。

“出發!”

等到嚴綱報告說是全軍集結完畢,公孫瓚也不囉嗦,高聲令下,便帶著大軍往西南而去。

在斥候指引下,公孫瓚大軍很快就趕到了地方,遠遠地,公孫瓚就看見有幾騎騎兵在那裏遊弋不定,他們一見遠方塵頭揚起,便驅馬往前緊走幾步,等看到公孫瓚大軍陣容,他們當即就是嚇得往回就逃,然後公孫瓚就看見在更遠的地方,許多騎兵紛紛轉頭往回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