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手中兵力不足一千,對麵的黃巾軍卻有差不多一萬人;趙雲手下沒有荀攸,沒有荀彧,沒有戲誌才,就連鍾繇和淳於瓊這樣的部下也沒有;而且趙雲現在十五歲,哪怕他是天生的大將之才,但是現在的他一沒經曆過後世的資訊爆炸,二沒試過獨立領兵,在他僅有的幾次沙場經曆當中,他都隻是處在一個旁觀學習的地位,學習葉成的天馬行空,學習曹操的深謀遠慮,還有太史慈的穩健,趙雲就像一塊幹涸的海綿,肆意地吸取著他人的長處。
隻是不管趙雲學得再多,學得再好,不可掩蓋的是,趙雲作為一軍統帥在經驗上的缺失是他現在無可彌補的弱項。
就像在這支潰兵到來新汲的頭天晚上,經曆過了白天的一場慘烈的攻防戰,缺乏攻城手段的黃巾軍,空有人數上的優勢,卻還是無法攻上有趙雲坐鎮的城頭,白白地損失了上千兵力。
如果說趙雲憑借城牆頂住了黃巾軍的進攻的表現可以打上合格的分數,那他在晚上的時候為了扭轉局麵而作出夜襲敵營的決定則隻能給他打個零分了。
黃巾軍剛剛經曆大敗,日夜不停地逃避朱雋大軍的追剿,來到新汲以後又立刻進行了一場劇烈的攻城戰,入夜後必然會感到深深的疲勞,不單止是肉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趙雲正是基於以上的推測,所以才決定入夜以後帶領著城中兵馬夜襲敵營。
趙雲的推測沒有錯,隻不過不夠完整。
黃巾軍確實很疲勞,不論是領軍的小頭目還是普通的雜兵,太陽一落山,基本上所有的黃巾軍便都進入了夢鄉,隻是經曆過了長社的大敗,又在荒山野外逃了這麼久,黃巾軍即使疲勞,但是他們的神經依然繃得緊緊的,任何一點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驚醒睡夢中的他們。
而且要是趙雲在白天更加細心的觀察一下黃巾軍的攻擊模式以及營地,那麼他就不難發現,這支黃巾軍很明顯地分成了許多個不同的部分,而且沒有推舉出一名統一的領導,各部黃巾軍之間的行動更像是遵循著事先商量好的一個行動的準則或是模式一般。
趙雲若是細心思考一下,那他就會知道,麵對黃巾軍的這種情況,晚上的夜襲他如果不能貫穿所有的敵營,那他的夜襲就等於是毫無意義,隻不過是徒耗兵力而已,因為對方隻要在他夜襲之時各自緊守寨門,放棄那一處被趙雲所侵入的營地,以趙雲手上的兵力根本就奈對方不何,甚至若是到時候趙雲繼續強攻,還有可能會陷入黃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就這兩點,若是趙雲能看透,那他就不應該輕率地做出夜襲的決定,而要是趙雲再看出來對麵的黃巾軍一定要攻打新汲的原因,那他就更加不會選擇冒險出擊了。
要說這支由多支潰兵組成的黃巾軍,他們麵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趙雲攔住了他們的去路,也不是身後的追兵,而是他們已經斷糧了。
本來波才出兵攻擊朱雋和皇甫嵩的時候,就沒有儲備足夠的軍糧,以致於開戰之時對後方運輸糧草尤其的依賴,而當波才在長社大敗,皇甫嵩的一把大火更是把黃巾軍最後的一點存糧化為了灰燼,導致這些潰逃的黃巾軍連趁火打劫也沒辦法,即使有人恰好帶著那麼一些幹糧,不說根本就不夠這麼多人分,就說跑了這麼多天,那些幹糧也早都見底了,所以在來到新汲的時候,黃巾軍就已經開始了挖草根當糧食了。
隻要趙雲能堅持兩三天,那黃巾軍就會因為斷糧而自行崩潰了,隻可惜,趙雲獨自領兵的經驗不足,並沒有學會像葉成和曹操那樣從各種蛛絲馬跡之中來判斷戰場的情勢和敵人的虛實。
正因為趙雲沒有從黃巾軍的表現裏提煉出足夠的情報,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次決定效仿葉成利用夜襲來摧垮敵人的時候吃了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