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過一句醒世恒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命運將苦難的種子也播灑在了陳嘉庚身上,這成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驗,同時也預示著陳嘉庚非凡命運的開始。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村,因為戰亂不斷,有很多人遠赴南洋討生活,這裏便成了著名的僑鄉。
陳嘉庚的家庭,也是一個華僑世家,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新加坡,經營著米店和一家小廠。從小,是母親獨自撫養他長大,因此陳嘉庚與母親感情甚好。
1890年秋,陳嘉庚應父函到新加坡。出洋後在父親經營的米店“順安”號協助族叔經管文書及銀錢貨賬。族叔經常外出,米店業務由陳嘉庚暫時代理。
陳嘉庚從父經商期間,公忠職守,廉潔自律,刻苦學習,勤勞操作,他首先著手擴展米業,兼營外埠生意;接著在柔佛增開一所黃梨罐頭廠,並經營數百英畝黃梨園;對收入較差的碩莪廠則承頂給別人。
這樣精明運籌,加上地皮屋業漲價,順安的營業就越來越發達了。作為順安號經理的陳嘉庚,月薪也隨著逐漸增加。初步顯示出其經商才能和為人品德。
父業式微數年過去,在陳嘉庚努力經營下,他父親已擁有屋地產三十餘萬元,加上米業,黃梨業及其它,共有業產四十餘萬元,比陳嘉庚接任經理初期增加兩倍多,成為新加坡的中等富戶。
正當陳嘉庚初顯身手之際,慈母不幸謝世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陳嘉庚聞迅哀慟,恨不得立即飛回母親靈前。但父親因營業無人替理,不許奔喪,待到他二七歲那年,才回到集美安葬家慈。
1903年,三十歲的陳嘉庚再度南行,一踏入順安店門,見店裏淩亂不堪,好似無人管顧。他心中惴惴不安,急忙趕到新宅拜見父親,想問個究竟。沒料到父親在久別相見之時,臉上竟毫無笑容。
陳嘉庚知道事情不妙,匆匆又返回順安號,找到他回鄉後代任經理的族叔。這位族叔已身染麻木之疾,神情沮喪,問起經營情況,均推不知。他連忙調出賬薄,仔細查核,竟發現外欠的流動借款達三十二萬元之巨,比三年前他回鄉時增加二十二、三萬。陳嘉庚大吃一驚,在查看資產部分,屋地業產依然隻有三十萬元左右,並無增加,而順安米店的資本卻全部用罄,黃梨廠還欠市麵白鐵皮等款項五萬餘元,加上拖欠大筆利息等項,共計虧空二十萬元。
命運給出身貧苦的陳嘉庚出了難題,而且這個難題竟然是如此大的欠款。“慘羅,慘羅!”陳嘉庚臉上陣陣抽搐。
“幸好你來了,嘉庚。”躺在病床上的族叔有氣無力地說道,“我不中用了,這經理還是你接回去吧。”
“不,我不接。”陳嘉庚斷然拒絕了。陳嘉庚辛辛苦苦經營了十年的企業,曾經蒸蒸日上,並且已經發展到了相當規模。三年,他回鄉僅僅三年,一個好端端的企業竟破敗到如此地步。陳嘉庚心中充滿著無限的哀傷。
陳嘉庚雖然決然的拒絕了接管,但是自從十七歲南來,父親的企業一直是他生活的靠山,習商的學堂,練才的場所,創業的基地。這些他經營過的屋業、商店、工廠、種植園,曾經給了他無數的營養,他對這個企業還是充滿感情的。
眼見家道中落,陳嘉庚感慨萬千。他說:“家君一生數十年艱難辛苦,而結果競遭此不幸,餘是以抱恨無窮,立誌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