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哲文
!羅哲文,自公元1940年師從梁思成、林徽因和劉敦楨學習古建築,現為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世界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家。本書作者征得羅哲文先生同意,對其原回憶文章加以整理,是為序言。
今年是恩師梁思成先生誕辰105周年,明年是先生逝世35周年,這個時候出版《梁思成傳》,很有紀念意義。
開,閱讀忠如同誌的《梁思成傳》,思成師與徽因師的音容笑貌頓時浮現在眼前,這不由使我回想起半個多世紀前的許多往事,於是寫了下麵的這些文字,權當是序言了。
一、古建啟蒙初學藝
1940年冬,我考入了因抗日戰爭遷到我的家鄉四川宜賓李莊(當時屬南溪縣)的中國營造學社,先是為文獻組主任劉敦楨先生抄寫《西南古建築調查報告》文稿和練習為報告畫一些插圖。不久,思成師和徽因師見我繪圖的技術有培養前途,便征得敦楨師的同意,把我調到法式組主任思成師手下,進一步學習畫古建築的平、立、剖圖,並教我學習古建築的知識。當時,學社招考的隻錄取了我一人,所以思成師和徽因師對我特別關心,叫我用心學習。他們說,宗江(莫宗江先生)、明達(陳明達先生)進學社時比你還小,現在已經可以獨立進行調查研究工作了。你隻要認真學習,一定會趕上他們的。徽因師還告訴我說,致平(劉致平先生)協助梁先生做的《中國建築設計參考圖集》(台基、鬥拱、欄杆等10冊)有圖有文字,圖文雙解,容易懂,你可以邊學邊畫,梁先生事情多,他是梁先生的得力助手,你要多向他請教,向他學。她又說宗江和你一樣從小到學社,他的圖畫得很好,他正在幫梁先生畫建築史的圖,你要向他好好學畫圖。她邊說邊拿出一冊思成師所著的《清式營造則例》,說這是學習中國建築的入門書,是梁先生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其他資料,並采訪請教了許多老工匠師傅們整理出來的。60多年來,我一直不斷地在翻閱、查詢這本書。據我所知,這本《清式營造則例》自出版70多年來,一直是大專院校、設計施工和相關科研單位從事中國建築(指古代建築史、文物古建築)教學、科研、設計施工的教材和重要參考工具書。在此書中,徽因師寫有一個長篇《緒論》,她把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發展、建築形製、結構原理和藝術特色等等都做了簡明扼要的敘說,並對中國古代建築作了高度的評價,她說:“中國建築始終沒有失掉它的原始麵貌,形成一個極特殊,很長壽,極體麵的建築係統。”她根據建築學的理論原則,著重分析了中國木結構的形成發展和它“在科學美學兩層條件下最成功的”木結構法,並且由之而產生的“最莊嚴美麗的”各種形式的屋頂。
我至今難忘的還有思成師和徽因師那種對學藝青年耐心細致傳藝的精神。他們從繪圖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繪圖儀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鉛筆、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地手把手教,並注重談了線條的藝術性問題,乃至連鴨嘴筆和圓規的用法,蘸墨、拭墨的方法都作了詳細的示範。雖然60多年過去了,但恩師的啟蒙授教的惠澤,特別是關於繼承傳統,發展創新,讓中國古建築產生新生命的觀點,在我對古建築保護工作,對中國建築史的學習與研究工作中一直在遵循著,永遠不忘。
二、不畏艱苦出“彙刊”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是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十多年來,對古建築調查研究學術工作的積累總彙的成果,可以說是中國文物建築科學研究奠立基礎過程的重要檔案資料,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自抗戰開始,輾轉流亡,調查研究工作十分困難,出版刊物更是艱巨。但是學社同仁特別是思成師和徽因師深知學術刊物是一個研究機構的命脈。自1940年遷到李莊稍安定居之後,立即考慮到開展調查研究成果的發表問題(其時劉敦楨師不久離開學社去中央大學建築係任教)。在紀念思成師85周年誕辰時,我曾經談到當時克服許多困難,自編,自抄寫,自己在石印藥紙上繪圖,自己印刷、裝訂,連徽因師的老母親都被她動員參加了折頁子的“戰鬥”。當然,思成師的決策很重要,而實際的主持和推動則是徽因師,她的功勞不可不記。
學社彙刊七卷兩期雖然是土紙手寫手繪石印,手裝手訂,印刷質量甚差,但其中發表的文章確是很有價值的,如思成師的《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和《中國建築的兩部文法課文》,徽因師的《現代住宅設計參考》,劉致平先生的《雲南一顆印》民居和《成都清真寺》,莫宗江先生的《宜賓舊州壩白塔、宋墓》,王世襄先生翻譯的《嘉祥武梁祠研究》等都是中國古建築史上不朽之作。這兩期上的不少文章的抄寫、插圖都是我的習作,為我以後的古建文物調查研究打下了基礎。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卷彙刊中發表了中國營造學社在中央大學建築係所設的桂辛(社長朱啟鈐字桂辛)獎學金獲得者朱暢中的“農場”的論文。這是為了適應抗戰勝利以後,以現代科學的農業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鼓勵建築係學生關心我國廣大農村建築的現代化。據我所知,思成師和徽因師一直把城市與農村的建設視為一體。朱暢中這篇獲桂辛獎的論文,思成師和徽因師給我為之繪圖抄寫時特別說了他們的意見,特別是徽因師認為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農業國,市鎮規劃不能隻顧大城市,還要考慮廣大農村的發展。在清華營建係早期專門開設了“市鎮計劃概論”和“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以適應鄉村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需要。
三、關愛青年重培養
抗戰時期的李莊,雖然隻是一個小鎮,但集中了中央研究院的幾個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著名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府,被稱之為大後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其他三處為重慶、成都、昆明),學術和學習風氣很濃厚。思成師和徽因師都是出身名門,學養深厚,學貫中西,徽因師還是20世紀初著名的詩人,她不僅新詩著名,而且在古典詩文上也很有造詣。另外,徽因師的英語非常之好,在當時的專家學者傅斯年、陶孟和、李濟等人之中,她的英語是最出眾的。我常聽他們在休息期間用英語暢談,她都獨領風韻。在當時學社的工作人員中年輕者居多,思成師和徽因師鼓勵我們要學外語和文學藝術,並說建築與文學藝術是共通的。徽因師還主動教我們英語,為我和莫宗江先生講過英語課,由於她身體的原因,隻是開了個頭,但對我們的鼓勵很大。最使我難忘的是徽因師鼓勵我們學古典詩詞文學,她知道剛從中央大學建築係畢業來學社的盧繩先生古典詩文很好,就讓他為我們講古典詩詞文學。在學社中學習古典文學詩詞,蔚然成風,連她和思成師都尊稱盧繩為“盧老師”。我當時也十分重視和愛好古典文學詩詞,經過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60多年來,我在文物古建築工作中憑靠英語和古典詩詞文學基礎受益匪淺。
中國營造學社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古建築的實地考察,測量繪圖,並對其年代鑒定,結構分析和有關藝術(雕塑、繪畫、彩畫、碑刻)等的研究。學社同仁就是在輾轉流亡中,也要抓緊時間進行研究。在李莊期間,思成師因徽因師臥病,主要從事佛光寺報告的整理和《營造法式》的注釋以及學社的生存事務。劉敦楨先生主要整理了西南古建築的調查報告,其他先生們如劉致平先生開展了民居、清真寺和會館的調查,莫宗江先生參加了成都王建墓發掘,進行了宜賓舊州壩宋塔、宋墓的調查,陳明達先生參加了彭山崖墓的發掘等等。1942年我已初步學了一些繪圖的知識,盧繩先生也來到了學社,他除了為中央博物院繪清工部工程做法繪圖之外,也需要進行野外古建築的實測工作。於是,思成師和徽因師便安排我們兩人去測繪李莊附近的一座明代建築——旋螺殿,這是我和盧繩先生的第一次古建築實測習作和合作。後來由他撰文由我繪圖,發表在彙刊七卷二期上。這篇報告給思成師和徽因師審閱時,他們稱讚盧繩的文章和我的圖都不錯,並鼓勵我以後要學著寫文章。這充分體現了思成師和徽因師對年輕人的認真培養。
四、北歸清華蒙惠澤
1945年8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日本侵略者終於投降了。八年抗戰結束,被迫流亡內遷到四川的所有機構都在準備遷回原地,中國營造學社也要遷回北平。在學社同仁中,原來從北平遷來的,除劉敦楨、陳明達先生已經離開之外,在李莊參加學社工作的尚有盧繩、王世襄等先生也都屬於要正規複員之列。還有一部分在四川報考招聘的專業和服務人員,麵臨隨機關複員或就地辭退的情況。正當我在依依不舍五六年來已經學會了一些基礎知識熱愛古建築的時候,徽因師突然叫我到她那裏,說是學社已經決定你一同複員去北平,梁先生讓我告訴你和致平、宗江先生一起押運學社圖書資料,隨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的圖書資料、儀器等先到南京,再轉道北平。徽因師還告訴我說,學社全體人員回北平後就到清華大學去開辦建築係,梁先生已先期到重慶去安排複員工作和籌辦建築係的事情去了。最後她說她和老太太(她母親)也要先走,你們押運圖書資料不能空運,隻能乘船水運,並再三叮囑說,你們三人中致平有家小,你和宗江年輕,不僅要照顧圖書資料,還要照顧一下他們一家。
於是中國營造學社抗戰八年輾轉流亡生活宣告結束,在李莊稍安的五六年也要依依不舍告別了。學社一部分同仁隨中央博物院複員到南京(後來隨國民政府去台灣並入故宮博物院),一部分同濟大學臨時繪圖打工的同學隨同濟大學複員到上海,一部分本地同仁自行另謀了工作。我和劉致平、莫宗江三人十分謹慎地將圖書資料、測繪圖紙、照片底片和文稿等等一一清點,包裝打箱,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候時間,自1946年夏、秋、冬,隨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到重慶、到南京。因為我們曾是南京中央博物院的編製人員,承他們關懷在南京又住了數月。但其時我們已屬清華大學的編製了,必須找到清華的複員隊伍集體,於是又到上海住了幾個月,拜望了寓居上海的朱啟鈐社長,由他想辦法通過朱光沐搭上海輪從上海經過五天五夜(遇大風浪)才抵達天津港口,轉火車到北平,其時已是1946年底了。到達北平後,我們還在天安門西朝房學社舊址內住了幾日,雖然十分寒冷,但對我們來說實在太興奮了,尤其是我回到了盼望多年的“老家”,興奮之情,難以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