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無色、無味、無形;水,有膽、有識、有魂。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大地的袈裟,水是我們文化的根蒂。水的性格溫柔、剛毅,溫柔時柔情似水,剛毅時堅硬如冰。水的品德團結守信,謙虛向下,一點一滴從高山從小溪彙入江河湖泊,恰似千軍萬馬,翻起驚濤駭浪。水的目標明確,不畏艱難險阻,向著大海奔騰不息,去成為滄海一粟,去享受平等自由,去履行自己對海的承諾。她透明得看不見任何物欲,隻是默默地給予,潤物細無聲。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內方外圓,以柔克剛。水若上善之人。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感情豐富,堅守法則。水若上善之民。

其實,水不用治,隻需暢其流。就像文化,不需強加,隻需擴其容。我們要治的是水中的泥沙,就像文化中的糟粕。當然,還有我們人類自己並不清澈的靈魂。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因水而聞名天下,洞庭湖的先民們因水而養成了自己獨特的性格,形成了自己以水為特色的文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長江中遊下荊江的南岸,麵積2 625 km2,容積167n13,湖長143 km,最大湖寬130 km,最大水深23.5 m。南靠湘陰、益陽,北抵華容、安鄉、南縣,東濱嶽陽、淚羅,西至澧縣、沅江、漢壽等縣市,湖體近似“凹”字型.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接納湘、資、沅、澧和長江的鬆滋、太平、藕池之水,由嶽陽城陵磯泄入長江,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湖由於受泥沙長期淤積、築堤建垸等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自清代末期以來演變劇烈。現湖體已支離破碎,明顯地分化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三個不同的湖區,且湖區已逐步被星羅棋布的小湖群取代。

全新世以來,特別是有史以來,由於內外合力相互作用、相互製約,洞庭湖

經曆著一個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演變過程,即由河網交錯的平原地貌景觀,演變成為“周極八百裏,凝眸望則勞”的浩渺無涯的湖沼景觀,最後又淤塞為目前的陸上三角洲占主體的平原——湖沼地貌景觀。在不久的將來,洞庭湖因自然淤積和人類活動有可能走向消亡。

曆史上對於洞庭湖的研究,散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