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後記(2)(1 / 2)

話題自然還是續說萇弘。化鳳林說,當年萇弘冤死,其後人四散逃離,逃得遠的,隱居下來還姓萇。萇弘被害以後,一部分後人偷偷埋葬了他,並為他守墓。萇弘被殺於邙山山麓,鮮血染紅了山坡,所以這裏又叫紅石坡。後人把萇弘的血藏起來,三年後化為碧玉,碧血丹心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這裏就叫化碧村(20世紀70年代,化碧村才簡稱為化村),萇弘的後人也就姓了“化”。而百家姓裏是沒有“化”姓的。山西省曲沃的萇姓宗祠在萇姓的釋義裏注明“萇(化)”同姓,“萇”與“化”是一家。且世代萇、化嚴禁通婚。

化鳳林說,他對萇弘的研究還不多,研究比較深的是郭保欣老人,郭老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找萇弘的後人審定,文章轉到化鳳林這裏,還沒來得及審核,郭老就不幸去世了。

賡即,化鳳林把郭老的文章原稿找了出來,並鄭重的在原稿上注明“此稿轉四川資陽杜先福先生”然後就將該稿轉交給我們,希望對寫《萇弘演義》有參考價值。

化鳳林說,萇弘乃偃師十大名人之一。偃師城裏的文化廣場有他的雕塑。萇弘墓也已被洛陽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幾年總有包括萇姓的許多遊客前來祭拜萇弘,作為萇弘的後人,他正在致力於募集資金,決心在有生之年把萇弘墓修葺複舊,讓後人紀念時有個祭拜之地。

離開化村,我們又去了偃師文化廣場,廣場的雕塑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非常大氣。廣場的整個雕塑就是偃師的發展史。從三皇五帝到近現代,內容豐富。我們著重參觀了東周的那段曆史,這段曆史的諸多故事,為我們撰寫《萇弘演義》開闊了思路,確是滿載而歸,受益匪淺。

踏勘了萇弘的足跡,了解了萇弘生平,僅僅是為寫《萇弘演義》搭起了基本的骨架。但是光有骨架不行,萇弘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傳說中的神,他必須有血有肉,為此,我們花費了相當的精力,從各種渠道收集萇弘生活的時代的各種資料,我們去了四川大學,拜訪了相關專家教授;從各種史料中查閱了東周那個曆史時段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文野史的諸多數據,從中揣摩萇弘的生活經曆,並以那段曆史的發展脈絡,了解萇弘的生平軌跡,從而為《萇弘演義》的寫作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在這裏,我們要特別提出幾個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列出來供專家學者共同探討。

首先是萇弘反對開明帝築石牛道、為逃避宗族滅亡而舉家遷徙、集體消失的問題,這個問題既是傳說,也是情理之中。試想,史書記載,關於萇的姓氏問題,其中就有蜀有萇姓望族的說法,然而後來萇姓卻在蜀地徹底消失了,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事件,一個姓氏望族,是不可能徹底消失的。我們揣度,深諳社會發展形勢的萇弘,看出了秦國滅蜀的野心,為不使蜀國招致滅亡,因而反對蜀王築石牛道,最終舉家逃亡,應該是合乎情理的。

第二,關於萇弘創作《陽春白雪》的問題。我們認為,《陽春白雪》的創作應該非萇弘莫屬。萇弘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音樂家,在他的時代可以說無人超越他。此前他生活在蜀地中部,基本看不到鋪天蓋地的大雪,到了楚國,見到了大雪,靈感所至,先是創作了《白雪》,隨著冰雪消融,萬物複蘇,於是靈感使然,又創作了《陽春》,之後合二為一,演繹成《陽春白雪》千古不朽的傑作。正因為萇弘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音樂大師,所以孔子才會千裏迢迢學樂於萇弘。

第三,關於萇弘著《山海經》。後人認為,《山海經》是“周人”雜抄神話之作,是一部包含神話最多的書,是一部怪書。人們認為它既非哲學,亦非文學,亦非曆史,也不像地理,其所含神話材料太多——幾乎可說全部是神話。大文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說:“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因而“現在的唯一的保存中國古代神話數據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經》,乃神話之淵府(意即寶庫)。是喜歡神話的文人所編輯的一部雜亂的中國神話總集。”《山海經》自成書以來,一直被視為地理書和神話傳說集,甚至視為荒唐無稽之作。更由於《山海經》中充斥著“怪力亂神”之言,自古不被正統學者看重,因此沒有像儒家經典、先秦諸子那樣得到透徹的解讀闡釋。所以就連大文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都說它“蓋古之巫書”,把《山海經》說成巫術之書。不過魯迅這句話卻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山海經》的作者應當是春秋時代最能精通巫術的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巴蜀精於方術的第一人——萇弘!

許多海內外研究者認為,如果僅從《山海經》的外在形式看,它確實記錄了古代的地理、神話傳說以及妖怪鬼神的名稱、形狀。但是,如果究其內涵,則會發現,它實在是了解先秦時代民眾生活方麵的不可多得的寶貴數據,是萇弘向周天子提供的一個極其詳細的資源調查報告,又是一部難得的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