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明成祖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洋洋得意的時候,山東青州爆發了著名的唐賽兒起義。這給諸臣歌舞升平的合奏樂添加了一個不和諧的音符。這看來好象很突然,但實際上是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明成祖在即位的最初幾年還比較節約,盡量與民休息,可是社會經濟得到恢複並有所發展以後,他那些好大喜功的念頭就開始付諸行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國家好像就是封建帝王的私有財產,他可以使用全國的力量去實現和滿足自己的欲望,不管這欲望是為公還是為私,都名正言順。特別是明成祖還有塊心病,即背著一個“篡逆”的惡名,因此他要盡力表現得比其他的帝王更傑出,以顯示自己乃天命之所歸。所以,他積極經營邊疆,動用 80 萬大軍下安南,郡縣其地;他親自五征漠北,加上丘福那次全軍覆沒的遠征,實有 6 次,消耗驚人。他營建和遷都北京,浚通大運河,派鄭和大規模出使西洋,修建長陵、武當山宮觀、大報恩寺等等,動用數十萬人,時間長、規模大,人力和物力的耗費都是相當巨大的。這麼多、又這麼大的工程,在一個帝王在位的短時間內完成,在中國曆史絕無僅有的。很顯然,這就使全國老百姓的負擔顯得十分沉重。
隨著一筆又一筆數量驚人的開支,永樂初年那種“國用不絀”的局麵便悄然失去,而變得府庫空虛。不管采用什麼方法和途徑,這一筆又一筆巨大的開支最終要落在勞動人民的頭上。這樣,社會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時有激化。在唐賽兒起義前後,永樂年間的小型農民起義常有發生。
為營建北京宮殿,分派大臣赴各地采大木。吏部侍郎師逵赴湖南等地,“以十萬人入山辟道路……頗嚴苛,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起義烽火一進燃燒到江西。這次起義於永樂七年(1409)九月被鎮壓,李法良被殺。永樂十六年(1418),在北京附近的昌平爆發了以劉化為首的小型農民起義。同年,潞州農民發生暴動,兵部建議發大軍剿捕,按察使鄭辰說“民苦徭役而已”,自請前去招撫,事情得到平息。永樂十年(1412),在嘉興爆發了以倪弘三為首的小型農
民起義;永樂十八年(1420)底,在曲靖發生了以楊得春為首的起義;永樂二十二年(1421)春天,在湖州發生了以吳貴歸為首的起義。僅此幾例就可看出,永樂年間的農民起義並不是什麼奇怪事,其共同原因就是賦稅徭役過重。所以,發生唐賽兒這次較大規模的起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賽兒是蒲台縣農民林三的妻子,用白蓮教宣傳和組織群眾,自詡“佛母”,詭言能知前後因果成敗之事,還說能剪紙人紙馬為自己打仗。這在迷信觀念盛行的古代是常有的事。她以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為根據地,並在附近的諸城、安丘、莒縣、就是墨等地發動群眾,信徒越來越多。永樂十八年(1420)三月,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占領了益都的卸石棚寨。青州衛指揮高鳳率軍鎮壓,被起義軍擊敗,高鳳也被殺死。初戰告捷,起義軍聲勢很快高漲,“細民翕然從之”,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這時,唐賽兒的部下董彥升、賓鴻乘勝攻取了莒縣和即墨,並圍攻安丘。山東的地方官驚慌失措,急忙奏報明成祖。明成祖立命安遠侯柳升率京軍前往鎮壓,將卸石棚寨圍得水泄不通。唐賽兒於夜間突圍,殺死了都指揮劉忠,從而實破了明軍的這次圍攻。這時,明成祖又緊急調來在山東沿海備倭的衛青率騎兵夾擊,起義軍在安丘戰敗。起義軍首領劉俊,王宣等被俘犧牲,還有4000 多起義軍被俘,也全被殺掉。然而,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唐賽兒和董彥升,賓鴻等主要起義軍領袖則逃得不知所蹤。
捉不到唐賽兒,這使明成祖十分著急。他懷疑唐賽兒“削發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於是下令,將北京,山東境內的尼姑和道姑全部逮至京師,“先後幾萬人”,弄得人心惶惶,但最終未能捉到唐賽兒。
唐賽兒起義雖最後遭到失敗,但它卻有力地衝擊了明王朝的統治,為明成祖“斯民小康”的藍圖劃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冊封中山王徐達的長女為燕王妃,燕王這一年才十七歲。燕王登上帝位後,她就被冊封為皇後。在他們婚後的三十多年裏,徐後稱得上是明成祖真正的賢內助。
從史書上可以看出,明皇室例不得與勳臣家通婚,這是指宣德以後的事。此前,特別是洪武年間,明皇室與勳裏家通婚並不違禁,而是很正常的現象了。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就娶開平王常遇春之女為妻,秦王娶寧河王鄧愈之女為妻,魯王娶的是信國公湯和之女,代王和安王朱楹娶的都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即徐皇後的
妹妹。朱元璋的公主們也都多數嫁到勳臣家。
徐皇後是徐達的長女,從小知書達理。朱元璋聽說徐達有個賢淑美麗的女兒,就對徐達說:“聞古之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朕第四子氣質不凡,知卿有令女,能以配焉。佳兒佳婦,足以慰吾兩翁。”例如,韓國公李善長的兒子李祺,穎國公傅友德的兒子傅忠,娶的都是朱元璋的公主。在這種背景下,明成祖娶中山王徐達的女兒也就不奇怪了。
徐達當然隻有俯首聽命。徐皇後自洪武九年(1376)被冊封為燕王妃以後,幫助明成祖創業並守業,不僅在家庭生活中給明成祖以溫馨和幸福,而且在事業上也給他全力支持。
起兵靖難後,明成祖朱棣常常轉戰在外,由世子朱高熾居守北平。有關戰守之事,世子大都要秉命於徐皇後。她也不愧是個將門之女,凡事都處理得合乎時宜。當李景隆率大軍包圍北平時,明成祖率主力在外,城中兵少,且老弱居多,形勢十分危急。徐皇後帶領將校之妻,登城助守,鼓勵將士。終於轉危為安,北平得安然無恙。
明成祖即位後,徐皇後提出了很多好的主張。例如,她對明成祖說,由於長期戰爭,兵民都很疲憊,宜與民休息。又說賢才難得,使用應不分新舊。這些建議對明成祖都產生了正確的影響。在靖難之役期間,她的弟弟徐增壽時常暗中通報朝廷消息,被建文帝殺掉。明成祖要對徐增壽贈爵,徐皇後不同意,但明成祖還是贈爵定國公,並讓徐增壽之子徐景昌襲封。徐皇後則說這不是自己的心意,也不表示感激。
有一次,徐皇後問明成祖:“哪些人在幫著你治理天下?”明成祖回答說,“六卿理政務,翰林職論思。”徐皇後就請將這些大臣的命婦召來,在坤寧宮宴請她們。徐皇後對她們說,妻子事夫,不能隻是管他們的吃飯和穿衣,還要有所助益。
徐皇後還作《內訓》二十篇,又采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除頒賜宮中和諸命婦外,還頒行天下。
徐皇後於永樂五年(1407)七月病死。臨終前,她還勸明成祖疼惜百姓,廣求賢才,不要驕縱奢侈。她又叮嚀太子不要忘了那些拿起槍保衛北平的將校之妻。
徐皇後死後,明成祖悲痛欲絕,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厚葬於長陵。
徐皇後死後,明成祖準備續娶徐皇後的妹妹徐妙錦,但徐妙錦反對明成祖從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因此堅決不同意嫁給他。
明成祖還曾恐嚇說,不嫁給天子,還想找什麼女婿呢?於是,徐妙錦就決定終生不嫁,而出家到南京聚寶門外的王姑庵。
明成祖也像他的父皇朱元璋那樣,在皇後死後就沒有再立皇後。後宮的事務一般由貴妃王氏主持。王貴妃也非常賢德,沒被明成祖看重。明成祖晚年多病,性情也變得越來越暴躁,王貴妃曲為調護,使不少大臣免受懲處,就連太子朱高熾也對她十分依賴。王貴妃於永樂十八年(1420)病死,明成祖也很悲傷,此後他性情也發生很大變化,處理事情多有乖謬,用刑也變得更加殘酷。
永樂七年(1409)二月,明成祖冊封河間王張玉的女兒張氏為貴妃,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命王氏為昭容,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好,崔氏為美人”。
這些人中,除了張氏和王氏以外,其餘都是朝鮮人。當時,朝鮮和明王朝的關係十分親密,經常貢獻一些女子實後宮,有些人還深受明成祖的喜愛。
其中有一女子權氏她天生麗質,又善吹玉簫,深得明成祖寵愛。權氏的父親也被封為光祿卿。永樂八年(1410),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時,其他的嬪妃都留在宮中,隻帶權氏一人隨行左右。不幸的是,權氏經不住長時間征戰跋涉的辛苦,竟死在回師的途中,葬於山東的峰縣。這再一次給明成祖情感上帶來了打擊。
誰也沒有料到,因權氏之死,許多人受牽連被殺。當時,一個宮人挾私誣蔑姓呂的宮女毒死了權氏。明成祖信以為真,一次就殺掉宮人和宦官數百人,這個姓呂的宮女自然必死無疑。後來,宮人呂氏和魚氏與宦官私通,明成祖漸有耳聞。呂氏和魚氏聞知後畏罪自殺,但明成祖還不肯停手。經嚴刑逼供,呂氏的侍婢屈打成招,承認有“欲行弑逆”的想法。
這一來事情就鬧大了,受牽連被殺的達二千人之多。在處死這些人時,明成祖還親自到刑場觀看。明成祖晚年宮中生活不幸福,他晚年身體多病,已影響到他正常生理活動。雖然宮中嬪妃成群,但他的性能力已嚴重衰退,那些嬪妃不能得到正常人的生理滿足,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明成祖也希望像他的父親那樣多妻多子,但已不可能了。他的子女都是在稱帝以前生的,他稱帝後就沒有再生孩子。這對他這個封建帝王來說是一大遺憾。
這個案件發生以後,明成祖疑心更重,不時濫殺宮人。這一次因為呂氏和魚
氏是明成祖的妃子,所以惹得明成祖特別憤怒。他還讓畫工把呂氏、魚氏與宦官相摟抱的形態畫出來,以示警戒。
明成祖在年輕時曾得過所謂瘕病,即腹中有硬塊,有時腹疼難忍。經許多醫生診治,效果不大。後來,朱元璋命禦醫戴思恭前去為明成祖診治。戴思恭先看了一下以前的藥方,認為用的藥都很對,但為何不見療效呢?戴思恭問明成祖在吃飯方麵有什麼喜好,回答說好吃生芹。這使戴思恭恍然大悟,於是投藥一劑,明成祖夜裏就拉下許多所謂“細蝗”,就是今天所說的腸道寄生蟲病。
明成祖即位後身體也時常不適,筋骨常感酸痛。宮中的禦醫幾乎都為他診治過,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一個太監向他推薦名醫盛寅,於是將盛寅召至便殿診治。經診脈後,盛寅說明成祖得的是風濕病。明成祖深以為是,還說了一通南征北戰、為風寒所侵的話。
經服藥效果不錯,盛寅也為此而被授為禦醫,並複豐厚賞賜。
明成祖年輕時在戎馬倥傯之際,也不允許他過多的在意一些小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病逐漸釀成大疾,不斷地折磨他。又加上宮廷中優越的條件,他也漸漸地注重起養生之道來。
最初,明成祖反對各種神仙家的方術,他認為世界上沒有長生不死之人,覺得那些佞佛求壽之類的舉動,實屬愚蠢之極。人隻要清心寡欲,疾病自然就會減少。養好所謂“正氣”,各種“邪氣”自然就難以入侵。這種主張也很受禦醫們的讚同,認為以固本為要,求治不可太急,太急則傷其本。
經過幾場大病的折磨以後,明成祖的身體明顯衰弱,他對神仙家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這以至於影響到他晚年的性情。有一次禮部郎中周訥從福建回來,說福建人祭祀南唐的徐知諤和徐知誨,非常靈驗。明成祖就命周訥前往,迎二徐的像和廟祝來北京,並在北京特意修建了靈濟官,以祭祀二徐。
明成祖每逢有病,便派人前去靈濟宮問神。掌管廟中香火的廟祝謊稱仙方獻上。因藥性多熱,服後痰塞,氣也不順,明成祖也變得脾氣暴躁,甚至失音。
有一天袁忠徹入侍,對明成祖說,這些症狀“實靈濟宮符藥所致”。明成祖立刻大怒道:“仙藥不服,服凡藥耶?”袁忠徹跪下哭泣,兩個內侍也跟著哭起來。這一哭,明成祖更加生氣,立命將兩個內侍拉出去打了一頓棍子,並說:“忠徹哭我,我遂死耶?”袁忠徹十分驚恐,跪著移至台階下,過了好大一陣,明成
祖的怒氣才平息了下來。在明成祖還是燕王時,袁忠徹就和他的父親袁共就效勞於燕王府中,並對起兵之事多有貢獻,所以與明成祖相知甚厚,從而敢進直言。
明成祖這次雖然很惱怒,但也未懲治他。
自永樂十五年(1417)力在北京建了靈濟宮以後,常有方士獻丹藥之舉。明成祖有的接受,有的拒絕。各種跡象表明,這位皇帝晚年的身體十分病弱,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的性情。
明成祖有三子:長子高熾,即後來的仁宗;次子高煦,即後來的漢王;三子高燧,即後來的趙王。他原本還有個兒子,但很小就死了。他有五個女兒,全都嫁給了功臣之子。
明成祖不像他的父皇朱元璋那樣多妻多子,但這三個兒子為奪儲明爭暗鬥,為此明成祖非常煩心。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高熾為燕世子,與之相比,其它兩個兒子隻能當郡王,身份就低得多了。高熾性情溫和,端莊沉靜,又酷愛讀書,時常和儒臣興致勃勃地說古論今,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
明太祖曾讓高熾和秦、晉、周三王世子分頭檢閱軍士,他回來得最晚。明成祖問其原因,高熾回答說:“早晨特別冷,我等到軍士吃過早飯才檢閱,所以回來得晚了,”明太祖又讓他們分頭批閱奏章,高熾隻拿一些關係到軍民利弊的事上奏,關於一些文字謬誤之類,都未予理睬。
明太祖問他是不是忽略了,高熾回答說:“不敢忽,顧小過不敢瀆天聽。”明太祖再次問他:“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他回答得很好:“恃聖人才恤民之政。”朱元璋聽了以後十分高興。
高煦則不喜歡讀書,隻喜歡武刀弄槍。他性情凶悍,舉止輕浮,帶有十足的無賴氣。他的舅父徐輝祖看他行為不端,隨時都可能闖禍,就在私下教訓了他一通。但他轉臉就依然如故,並偷了徐輝祖的一匹好馬,溜之大吉。
回北平的路上,高煦擅自殺人,在涿州還擅自擊殺了一個驛丞。因此,建文帝的一些大臣還責備明成祖,說高煦受了他的驕縱和指使,才敢於那樣胡作非為,成了明成祖的一條罪狀。
在靖難之役中,高熾一直留守北平,從沒有離開;高煦則一直跟著明成祖南征北討。他悍勇敢鬥,常為先鋒。明成祖多次陷於險境,但因為高煦奮勇接應,
才化險為夷。在戰場上的高煦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因為如此,明成祖覺得高煦與自己最相像,十分欣賞他,高煦則自恃功高,變得越來越驕縱,奪嫡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高煦和高燧相勾結,想盡辦法地傾陷高熾。當時,太監黃儼暗中與高煦勾結,不時散播中傷世子的謠言,時時向高煦報告世子在北平的一舉一動。
這種誣陷世子的鬥爭建文帝也知道了,所以才有方學儒遺書世子進行挑撥的事。由於高熾馬上派人將來書送至明成祖軍前,離間計失敗。但此事清楚表明,高煦和高燧頻陷世子的鬥爭已在或明或暗地進行。由於靖難之役還在激烈地進行,這種鬥爭還沒有完全公開化。當明成祖即位以後,為爭立太子,這種鬥爭就更加激化了。
太子又稱儲君,立太子又稱立國本。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繼承人,他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所以新皇帝一即位,隻要身後有兒子,一都要馬上冊立太子,以免在這個問題上引起猜忘,影響王明成祖即位以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一直搖擺不定。本來,拖了近兩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爭立太子的鬥爭也就越來越激烈了。
明成祖遲遲未立高熾為太子,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高熾有儒雅之風,體太又較肥碩,不像高煦那樣英武,二是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高煦出生入死,戰績顯赫。明成祖或明或暗地透露過,高熾多病,事成後將立高煦為太子。
現在明成祖真的當皇帝了,又找不到高熾明顯的過失,廢高熾而立高煦又顯得過於冒然,且與封建宗法製度不合,所以他就隻有拖延。
當時,朝中大臣為立儲事看法不一。淇國公丘福是靖難功臣,久臨戰陣,與高煦氣味相投,而且一起征戰多年,所以很支持高煦,一再主張明成祖立高煦為太子。另外,像駙馬王寧也與高煦友善,也盡力地支持高煦。明成祖也知道高煦在爭當太子,因此在即位後一度讓他到開平戍邊。
有的大臣擔心在立儲的問題上引起一場內戰,特別是看不慣高煦的凶悍,所以大多數人都支持高熾,希望早定儲位。
永樂元年(1403)一月,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明成祖不允,隻敷衍道:
“今長子屬當進學之時,俟其知識益充,道德益進,克膺付界,議之末晚。”兩個月之後,文武官員又一次上表請立太子,明成祖又說了一通“宜預成其學問”
之類的話,未允所請。這就更增加了臣下的猜疑,有人認為周王是明成祖的同母弟,便請周王親自出麵。周王也支持高熾,所以就於永樂元年(1403)四月親自上奏,請立皇太子。
明成祖再一次回絕了立太子的請求。明成祖難言之苦:高熾是世子,自己不同意將他正名為太子,卻又難以廢掉他。朝臣又多數心向高熾,要廢掉高熾而立高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明成祖一直拖著不立太子,這本身就是一種信號,表示他對高熾不滿意,另有打算。這也就助長了高煦奪嫡的邪念,這使許多大臣頗為擔心,不少人實際上卷入了這場暗中進行的鬥爭。其中,有幾個人還起了頗為關鍵的作用。
兵部尚書金忠原是個賣卜之人,受袁珙推薦,受知於明成祖。每有疑惑,明成祖就讓他幫著拿主意,屢有效驗,因此深受信任。
明成祖即位南京,接著就讓世子高熾去守北平,金忠也受命前往協助。明成祖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又遇上了困難,便尋求金忠的意見。金忠支持高熾,極言立高煦不可。金忠是明成祖的心腹,他的話具有很重的分量。
明成祖征求解縉的建議。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明成祖聽了後竟沒有任何反應,這話顯然不合他的初衷。於是,解縉接著又添加了一句畫龍點睛的話:“好聖孫!”這是指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宣宗,平時深受明成祖的喜愛。這一句話果然靈,明成祖點頭稱道。
最後起決定作用的也許是袁珙。他善相人術,言人禍福,無不奇中。明成祖決定起兵靖難,袁珙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得明成祖的欣賞。
在立太子上明成祖又遇到了困難,他讓袁珙對高熾相麵,他說是天子之相。
又讓他相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他說是“萬歲天子”。明成祖有迷信觀念,信天命,於是“儲位乃定”。宮中事秘,後人難以知曉。肯定還會有一些人在這件事上發揮了作用,隻是後人不知罷了。但不管如何,明成祖經過兩年的猶豫,最終決定立高熾為太子。
永樂二年(1404)四月四日,明成祖正式冊封高熾為皇太子,禮儀十分隆重。
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在冊立的詔敕中說:“學勿至迂,明勿至察,嚴勿至猛,寬勿至縱。”很有哲理成份,也符合傳統的中庸之道。
在此同時,高煦被封為漢王,高燧被封為趙王。但高煦和高燧二人並不善罷
甘休,奪嫡的鬥爭仍沒結束。
高熾除守城以外,沒有上過戰場。他不像高煦那樣英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高煦隨明成祖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明成祖也覺得高煦更像自己,因此在即位前就說過,世子(高熾)多病,將來立高煦為太子。
但是,迫於眾臣壓力,又找不出高熾有大的過錯,且高熾是明太祖所立的燕世子,自己不願招怨天下,因此並非甘願地冊立高熾做了太子。明成祖的這種態度是太子處境困難的最主要的原因。
明成祖在冊立高熾為太子的同時,又命丘福為太子太師,位居少師朱能之上。
丘福和高煦交情深厚,一直建議立高煦為太子。這時卻讓丘福當太子的太師,似乎有監視之意。高熾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十分謹慎。不僅如此,到永樂六年(1408)十一月,明成祖又命丘福輔導皇太孫。這樣,他們父子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丘福的眼睛。
明成祖的這種態度也助長了高煦和高燧的氣焰。他們一有機會就在明成祖跟前說高熾的不足,使明成祖對太子的猜疑越來越深。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這種猜忌一直未能消除,直到晚年仍總是猜忌太子。
永樂十六年(1418)七月,“讚善梁潛、司諫周冕以輔導皇太子有闕,皆下獄死。”怎麼“有闕”呢?原來,皇太子在南京監國,有個姓陳的千戶小官,因“謀財害命”被皇太子謫戍交恥。皇太子轉念一想,這個陳千戶曾隨父皇“靖難”,有軍功,於是就寬怒了他。
有人就說陳千記不當宥,梁潛和周冕都知道此事,卻未諫止,二人都被逮,下獄致死。可以看出,皇太子既然負有監國之責,無論對陳千戶謫戍還是寬容,根本算不了什麼大事。更不應指責兩個輔導之人。
永樂二十年(1422)九月,禮部尚書呂震的女婿張鶴朝參失禮,被人劾奏,太子寬宥了他。此事被明成祖知道了,禮部尚書呂霞和吏部尚書騫義都以在側不言,被逮係獄中。
太子在南京監國,明成祖常居北京,高煦時進讒言,久而久之明成祖心生猜忌。胡淡是明成祖的心腹大臣,除暗中訪察建文帝以外,還曾受命到南京監察太子。他經過一番調查,向明成祖密疏奏太子七事,極言太子“誠敏孝謹”,並無他意,這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明成祖的猜疑。
皇太子在南京監國,並沒有多大實權,主要進行一些祭祀活動,再就是處理一些日常瑣事。至於臣下的章奏,一般都要送北京行在,聽明成祖處理後再施行。
即使處理一些瑣事,也要記錄在案,等他的父皇回京後複查,看處理是否妥當。
皇太子處理事情不能用寶璽,而隻能用“皇太子寶”。雖然皇太子事事謹慎,但有時也會受斥責。
永樂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申諭太子,不能對臣下治罪,不得授官。太子有監國之名,但權力卻十分有限。
有一次,明成祖從北京回到京師,相信高煦讒言,於是張榜午門,凡是皇太子處分的事情一律廢除,不得實行。皇太子十分害拍,又不知該怎麼解釋,遂憂慮成疾,臥床不起。請醫生診治,也總不奏效。明成祖命蹇義和袁忠徹等人前往探視。
袁忠徹精於相術,深受明成祖信任,他回來後說,皇太子“麵色青藍”,是驚憂之相,除去午門的榜就可以治好他的病。明成祖遂命將午門的榜文揭去,太子的病便果真不治而愈。
在明成祖的三個兒子當中,因高煦的戰功最多,而高燧最受喜愛。從他們的長兄被立為燕世子起,他們二人就聯手陷害高熾。但高熾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他們二人就更加密鑼緊鼓地進行奪嫡活動。
高煦身材高大,勇武善騎射,他兩腋長有數片像龍鱗一樣的痣,術士說他有帝王之相,這就更加增長了他的野心。他對皇太子不僅在暗中誣陷,甚至在公開場合也有不恭之處。
高煦知道,高熾既然已被冊立為太子,很難短時間內把他廢除。因此,一方麵通過心腹偵伺太子的行動,一有機會就向他的父皇進讒言,另一方麵則極力陷害太子的近臣。
高煦為了陷害太子,所以不肯遠離兩京。當明成祖冊立高熾為太子的同時,封高煦為漢王,讓他就藩雲南。但高煦不願到那邊遠之地,向明成祖訴道:“我何罪,斥萬裏。”明成祖無可奈何,隻好讓他隨自己去北京行在。
這時太子在南京監國,為了能隨時偵伺太子的一舉一動,高煦力請讓他的兒子回南京。明成祖也答應了他。他又向明成祖討得天策衛為護衛,平時以唐太宗自比。
不久,高煦又向明成祖討得兩護衛。明代的一衛有五千六百人,當時高煦手下有三衛兵馬,行為就更加助長了驕縱的氣焰。明成祖頭兩次親征漠北,高煦都曾陪伴左右。他每天在明成祖身邊,不時說些中傷太子的話,許多大臣受到了連累。
永樂十三年(1415)五月,明成祖將高煦改封青州(分屬山東),但高煦還是不願前去。之前是說雲南太遠,現在改到近處,還不去,這才引起了明成祖的猜疑,將他訓斥了一番,說不能再變更。但高煦仍已各種借口拒絕,不肯離開京師。也私下選各衛勇士,另外募兵三千人,不隸屬兵部,驕橫不法。
兵馬指揮徐野驢懲罰了幾個高煦的部下,高煦大怒,他親手用鐵爪撾將徐野驢打死,此事不了了之。永樂十四年(1416),明成祖由北京行在回到京師。高煦向他百般懇求,希望能留在南京。
這時明成祖也對一些高煦胡作非為的事有所耳聞,就詢問吏部尚書蹇義,但蹇義不敢說。又問楊士奇,楊士奇回答得很聰明:“臣與(蹇)義俱侍東宮(太子),外人無敢為臣兩人言漢王事者。然漢王兩遣就藩,皆不肯行。分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明成祖雖不言語,但心裏已大致清楚。
幾天以後,明成祖了解了高煦數十件不法之事,於是將高煦召來,嚴厲斥責,並命剝去他的冠服,囚禁於西華門內,還準備將其廢為庶人。明成祖又殺掉高煦身邊的幾個不法之徒,削去高煦兩護衛,第二年三月徙封樂安(今山東惠民),命即日起行。高煦這次未敢拖延,隻得立刻起程。
密切留意後,高煦的行動受到許多約束,但他奪嫡的活動並未停止。他讓兒子經常往來於兩京,秘密偵伺朝廷中事,隨時向他彙報。他隨時隨地都等待時機,準備一逞。
第三子高燧最小,聰明伶俐,最受明成祖的寵愛。他最初就和高煦相勾結,一起陷害高熾。在高熾被立為皇太子的同時,他被封為趙王,居住北京。當明成祖不在北京時,就由趙王留守,各衙門政務都要啟秉趙王而後行。趙王陷害太子不像漢王那樣暴露,但一刻也沒停止。
永樂七年(1409),趙王幹的一些不法之事有過一次暴露,惹得明成祖大怒,殺掉了趙王的長史顧晟,另選國子監司業趙亨道、董子莊為長史,以對趙王善加輔導。此後,明成祖不在北京時,就改由皇太孫朱瞻塞留守。這件事對趙王高燧
是個很大的教訓,他排陷太子的活動就變得更加隱密了,同時也更加陰險了。
永樂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因身體不適,多日未上朝理事,諸事都交由太子處理。太子約束宦官較嚴厲,不許他們幹預朝政。宦官黃儼、江保本來就黨附漢王和趙王,這時自然更遭疏遠。他們就和蜚語,說明成祖有意於趙王,打算廢掉太子。趙王密結護衛指揮孟賢,讓他作好準備,在關鍵時擁兵相助。欽天監官員王射成與孟賢素厚,他對孟賢說:“天象當易主。”於是,這一幫人就加緊活動,意圖一起擁立趙王。他們又勾結興州後屯衛軍高以正,擬好了偽詔。他們陰謀讓宦官楊慶在明成祖的藥中下毒,等毒死明成祖以後,就立刻收起宮中符寶,抓捕諸文武大臣,頒布偽詔,廢掉皇太子,立趙王為皇帝。
高以正把此事告訴了姻家王瑜,王瑜是總旗官,他想拉王瑜為助。王瑜遂將此事密報明成祖,並獻上偽詔。明成祖頓時很惱怒,立命逮捕了孟賢、高以正等人,全部處死。
明成祖親禦右順門訊問,他怒視著高燧問道:“爾為之耶?”高燧嚇得麵如土色,瞠目結舌。皇太子在一旁規勸,說這都是下人所為,高燧事先並不知道。
這實際上是一次未得逞的宮廷政變。高燧雖然沒有受嚴懲,但此後行為有所收斂,不久還是被打發到了彰德。
明成祖三個兒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這本來是他們的家中事,但卻影響到了整個朝廷。許多大臣為此感到擔憂,由於它關係到國家大局的穩定,也關係到未來的皇帝是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而皇帝的賢明與否,又關係到王朝的興衰。
不少人因這事被關入獄中,有些人還為此犧牲了性命。
大名士解縉就是這場鬥爭的犧牲品。高熾雖被冊立為太子,但卻常常不合明成祖的心意,而高煦卻格外受寵。解縉便向明成祖諫道:“這等於鼓勵他們兄弟之間相爭,具做法不可取也。”明成祖聞此頗震怒,覺得這是離間他們的骨肉之情,從此便疏遠了解縉。最後解縉的下場是被埋在積雪中凍死。
大理寺右丞耿通也是一個這樣的悲劇人物。他看到高煦奪嫡的活動越來越明顯,太子身邊的臣僚不斷有人得罪,太子處境相當危險,便從容地向明成祖勸諫:
“太子事無過誤,可無更也。”明成祖對此心中不悅。不久,便借故將耿通處死。
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親征漠北,得勝回師。這次高煦隨征,時常向明成祖說些中傷太子的話。時間一長,明成祖難免不有所心動。回到京師後,便
以皇太子迎駕遲緩為由,對皇太子嚴加訓斥,並將太子身邊的一些大臣逮捕入獄,其中包括明初的名臣黃淮、楊博等人。這一關押就是十年,隻是當明成祖死了以後,高熾登上皇位,才立即將他們放出。
當時,兵部尚書金忠是太子的輔導官,和黃淮、楊士奇一起輔佐太子監國。
當其它的人都被逮係監獄時,金忠因是靖難勳臣沒被治罪。明成祖還密令金忠調查太子的所作所為。金忠說皇太子沒什麼過失,惹得明成祖大怒。金忠馬上跪下叩頭,脫下衣冠,哭著向明成祖陳述,“願連坐以保之”。金忠的話對明成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太子這次未被廢掉,金忠的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顧成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人物。他隨耿炳文北征時,被明成祖俘獲,他性忠謹,博見書史,幫助高熾防守北平,多有功勞。明成祖即位後,他不肯統兵,不受兵器,也不肯擔任輔導太子之職。他推辭說:“太子仁明,廷臣皆賢,輔導之事非愚臣所及。”他知道高煦等人急於奪嫡,太子不自安,在回貴州前向太子拜別,趁機向太子說了幾句語重心長的話:“殿下但當竭誠孝敬,孜孜恤民,萬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顧成雖未任輔導之職,但這段話是那麼精辟,其輔導之效是其他人的長篇大論所不能比的。一是孝敬,二是恤民,不去與那些小人斤斤計較。從後來高熾的各種表現看來,他也正是這樣做的。這使他贏得了民心,贏得了支持,最終失敗的還是高煦他們。
皇太子高熾就是像顧成所說,心裏明明知道漢王和趙王在陷害自己,但他卻從來不在明成祖跟前說他們二人的壞話,正好相反,還時常為他們二人開脫,處處表現得寬厚仁義,有一種兄長之風。
永樂三年(1405)十月,當趙王回北京時,身為太子的高熾親自為他送行。
當漢王、趙王奪嫡的陰謀敗露而受到明成祖的處治時,太子替他們說情,隻說是下人所為,他們一定不知道。有人問他“亦知有讒人乎?”他回答說:“不知也,吾知盡子職而已。”這使他顯得比漢王和趙王成熟。明成祖也就逐漸信任了他。
這場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最終以高熾的勝利而告終。但高熾當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兒子宣宗繼位。高煦果然叛變,想步他的父皇的後塵,意圖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宣宗率兵親征,俘獲了高煦,將其罩在銅缸下燒死。趙王高燧主動獻出了護衛,總算得以善終。
朱棣在多病的晚年不顧一切地持續北征,實在有些使人難以理解。事實上,
這也是一種近乎病態的舉動。
永樂二十二年(1424 年)正月初七,大伺、開平守將奏報遭到韃靼和寧王阿魯台所部侵襲的消息。當時,距離朱棣第四次北征回師才僅僅兩個月的時間。
已經連續兩年出師親征,然而窮蹙已極的阿魯台卻始終沒有歸降。他的這次襲擊,究竟是出於物質需要,還是對大明皇帝的有意挑釁,沒有人去管他,而因此引起的一片北征呼聲卻將朱棣推上了最後的征途。
按照史籍中的記載,朱棣這次出師是在新來歸附的忠勇王金忠慫恿下決定的。
“兵豈堪數動,朕固厭之矣,何況下人。”當金忠請發兵征討阿魯台,並願身為先鋒自效時,朱棣好像還有所顧慮,但他仍把金忠的意思告訴了群臣。
“忠言不可拒,逆賊不可縱,邊患不可坐視,用兵之名不得避也,惟上決之。”
朱棣聽到的是群臣一律支持北征的聲音。
史籍中的這種記述顯然令人質疑,這很可能是出自文臣粉飾之筆。就算不是如此,其源也當歸於朱棣本人。當初他不顧大臣勸誡,執意親征時,就已經沒有人再敢於公開反對。人們都看得到,兵部尚書方賓自殺戮屍,戶部尚書夏原吉仍在獄中,這也就是說,朱棣從未更改初衷。金忠當然是力主北征的,這個韃靼王子在歸附後受到皇帝厚待,希望能有機會有所表示。過去此人素稱桀黠,但歸附後卻忠心耿耿,曆官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官至三公之列。他的外甥把台至景泰中方卒,曾隨明英宗朱祁鎮北征,“土木之變”中被俘,也先使隸於賽罕王帳下,卻不變初衷,常到英宗帳中慟哭,後竟從英宗還朝。
晚年的朱棣令人捉摸不透,出師前不久,他還曾病重幾危,而當他率師離京時,卻又已痼疾若失、精神煥發了。
三月初一,朱棣檢閱了出征的將士,他在敕諭將士們時,重申了北征的原因,並且強調:“朕非好勞惡逸,蓋誌在於保民,有非得已。”一個月後,車駕發於北京,他命令內閣學士楊榮和金幼孜同行,張輔和柳升等人分領諸軍,陳懋和金忠為先鋒。
出征十四天後,大軍到達赤城。這一天是朱棣的六十五歲生日,百官朝賀之請被他回絕:“今親率將士問罪漠北,夙夜勞心軍務,不遑自寧,尚以生日為慶耶?其止勿賀。”朱棣五征漠北,有四次生日是在軍中度過的。這是他生前最後
一個生日,竟也在軍中度過,僅此一點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多麼繁忙的皇帝。
四月二十五日,明軍由獨石堡出外長城北上,金忠部下指揮同知把裏禿俘虜到韃靼諜騎,得知阿魯台已北渡答蘭納木兒河,躲避了明軍的兵鋒。朱棣認為阿魯台逃得尚不甚遠,命諸將速進追擊。
朱棣到達開平那天,是一個陰冷的雨天,多日來連續行軍,使他感到疲憊。
這時塞外還寒冷,士兵們衣服都被淋濕,凍得瑟瑟發抖。久經戰陣的朱棣深知體恤士卒的重要,見此情景,開始對這次北征有些動搖了。晚上朦朧入睡時,他好像見到一位畫中的天神,那神向朱棣說道:“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朱棣猛地驚醒過來,外麵正敲三鼓。第二天,他把隨征的閣臣楊榮、金幼孜召入行幄,說起夢中之事:“豈天屬意此寇部屬乎?”他也似乎感到這是出於天意。
“陛下好生惡殺,上格於天。”楊榮等人趁機向他勸說,“此舉固在除暴安民。
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朱棣似乎明白了楊榮等人這番委婉的勸諫。
“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他當即下令楊榮等人草敕,詔諭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魯台一人,餘皆無問。又命軍士們收拾荒野中的遺骸,葬為叢塚,親自撰寫了祭文。
朱棣的天神之夢到底是真是假,人們無法詳考。但有一點可以看出,即在某一特定時期,朱棣曾多次做過類似的夢,這些夢對下一步如何行動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個夢實際上是個台階,就算遇不上敵人,朱棣也有了撤軍的充分理由。
大軍從開平出發,繼續前進。一路上,朱棣與諸將討論起用兵之道。“謂武有七德,禁暴誅亂為首。”他又一次告誡諸將,“自今凡有歸降者,宜悉意撫安,無令失所。非持兵器以向我師者,悉縱勿殺。”北征已經很難持續下去。明軍到達應昌時,輜重糧車都被遠遠地丟在後麵。朱棣借題發揮,說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打敗袁紹,就是因為曹操先燒了袁紹的輜重糧草。不嚴加保護輜重,是用兵的“危道”。於是,又命將士回兵相迎。而此時作為先鋒的陳懋、金忠所部卻尚未知曉阿魯台的蹤跡。
朱棣在應昌宴請隨征的文武群臣。內侍們唱起太祖高皇帝禦製詞五章,朱棣猶然一陣感慨:“此先帝垂諭創業守成之難,而示戒荒淫酣酗之失也。朕嗣先帝鴻業,兢兢焉惟恐失墜。雖今軍旅之中,君臣杯酒之歡,不敢忘也。”這些話在
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朱棣的真實心態,自己才是太祖所創天下真正有能力的繼承人,而且對先帝所創鴻業還要發揚光大。他現在戎馬倥傯,遠征在外,正是為了要光大先帝的鴻業。以後兩天的行途中,朱棣也效仿朱元璋作詞五章,講的全是奉天法祖、勤政恤民的道理。到達威遠川再宴群臣時,他命內侍唱起他這五章新作。這一次,朱棣喝得稍有醉意了。
經過艱難的征途,明軍進抵答蘭納木兒河。但這裏隻有廣闊無垠的茫茫荒野,看不到阿魯台騎兵一絲蹤影,以至於沒有留下一點車轍、馬蹄的跡象。看樣子阿魯台已經離開了很長時間。
英國公張輔及成山侯王通分兵在河側山穀進行了仔細的搜查,在方圓三百餘裏的山穀荒野上,沒有發現阿魯台的一人一騎。先鋒陳懋與金忠進抵白邙山,依舊一無所獲,糧盡而還。張輔等人表示願意率騎深入北域:“假臣等一月糧,率騎深入,罪人必得。”朱棣沒有立即同意,這次他要慎重考慮:“今出塞已久,人馬俱勞。虜地早寒,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卿等且休矣,朕更思之。”說虜地早寒是正確的,但這是在六月,正值盛夏,天氣轉寒還早。去年北征,這時尚未出師。所以這算不上班師的原因。朱棣意識到,就算再深入,也很難有什麼收獲。這才是班師的真正原因。
明軍前進到翠雲屯時,朱棣召見了張輔等人,決定停止這次北征:“古王者製夷狄之患,驅之而已,不窮追也。且今孽虜所存無幾,茫茫廣漠之地,譬如一粟於滄海,可必得耶?吾寧失有罪,誠不欲重勞將士,朕誌定矣,其旋師。”回師的決定得到群臣的讚成。
永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明軍由翠雲屯分兩路南歸。朱棣率騎兵東行,武安侯鄭亨領步卒西行,定期會於開平,然後全軍返回京師。但是這一次朱棣卻沒能如願以償。
七月的也可的裏速大草原上,浩浩蕩蕩的明軍騎隊緩緩前行。鮮明的儀仗,掩飾不住將士們的疲勞。朱棣也已經不能騎馬,他坐在衛士簇擁的龍輦中,病情日益加重。
回師到達翠微岡,朱棣在禦帳中休息時,支撐著病體,憑幾而坐,向內侍海壽詢問抵達京師的時日。
“八月中可到。”海壽如實回答。朱棣點點頭,沒有說話。對於熟悉行軍計
程的朱棣來說,並不是不知道返京時日,而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堅持到抵達京師。
略為沉默後,朱棣對楊榮和金幼孜說道:“東宮曆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看來,朱棣這時已感到身體不適,話裏隱約帶有托付後事的意味。而他這畢生的努力,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呢?幾天前,回師到清水源時,他見道旁的岩石高數十丈,曾命楊榮、金幼孜在石崖上刻石記事。他希望萬世之後的人們,都能知道有這樣一個皇帝,曾經多次親征過此。兩天前,他還曾下令嚴禁騎士行軍踐踏莊稼。他要保護那些安居耕種的農戶,但這些民戶卻在大軍到達之前不知逃往何處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棣在他最後的日子裏究竟想了些什麼,沒有記載。
但他很可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了後悔。如果自己不那樣固執。如果當初聽從夏原吉的勸諫,不來北征,是肯定不會落到今天的地步。反對他出征的夏原吉當時還在獄中。朱棣環顧四周,終於歎息道:“夏原吉愛我。”陰沉的天空,孤雁南飛。歸途中的朱棣病已甚篤,夜不能寐,兀自凝神,隻見月隱星沉,天地一片昏暗。夜晚沉重的笳聲分外悲涼,如遊絲一般回蕩在曠野中,又像秋雨卷著殘葉的秋風,縈繞在朱棣的耳際心頭……大軍到達榆木川,朱棣的病情更加嚴重。此時的塞北已為深秋,隨著瑟瑟秋風,片片樹葉蕭蕭落地。烏雲密布的天空下,秋山老樹一片朦朧,北國大地上安靜得連空氣也似乎凝固了。朱棣在這處很多人不知道的荒野上度過了一生的最後時刻。他召見英國公張輔,留下了極其簡短的遺詔:
傳位皇太子,喪服禮儀,一遵太祖遺製。
七月十八日,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冷月寒光中安靜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使這次未捷的出師更增添了濃重的悲劇色彩。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把朱棣當成一個殘忍的暴君,人們傳說:“皇帝與韃靼相遇交兵,阿魯台戰死。”“忠勇王自請招安韃靼,扈駕而行,不知去向。皇帝行在所雨冰如瓦,軍人或折臂或碎頭而死,馬亦多折項而死,皇帝以此勞心而崩。”
朱棣的突然病故,直接影響到當時的政局穩定。漢王朱高煦一直存有奪嫡之心。
而這時六師在外,朝中情況不清楚,皇帝病故的消息傳出後,必定引起混亂。從征的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金幼孜和太監馬雲等人決定搜集軍中錫器,製成錫棺,將朱棣的遺體秘密裝殮起來,放在翠華寶蓋龍輿中,每日照舊進膳行禮,嚴
格軍令,不使人知。暗中派楊榮和少監海壽先行馳奔京師,秘報太子朱高熾,預防不測。
八月初二,楊榮、海壽趕回京師,急闖入宮,送上朱棣的遺詔。太子朱高熾連忙命太孫朱瞻基赴開平迎喪。他也因這一突變而感到驚慌失措,直到第二天才想到去找係獄的夏原吉,向這位一直蒙冤的老臣哭訴了噩耗。夏原吉聞訊後也哭倒在地,出獄後立刻與禮部大臣們共同安排了喪禮。
八月初七,朱瞻基趕到軍中,明軍已回師到達雕鶚穀,皇帝病故的消息這時才得以公布,軍中開始發喪。靈柩經過八達嶺居庸關時,文武百官和軍民都趕去哭迎。
居庸關外,殘陽如血,鋪天蓋地的明軍將士灰沙滿身,圍著潔白的龍輿匍伏在地。悲慟的哭聲,在莽莽山穀間回蕩。掛著白色大帳的龍輿裏麵,躺著在馬背上征戰一生的朱棣。這是朱棣最後一次經過素稱北門鎖鑰的雄關。他曾經多次躊躇滿誌地率師出關征戰,又曾經過這裏凱旋。這時在身著素服的軍士儀仗護衛下,龍輿的錫棺中卻是他的遺體。隊伍默默地在北國崇山峻嶺中前行,悲哀的氣氛中體現著無限的壯烈。
十日,朱棣的遺體被停放在皇宮中的仁智殿內。
全國都已經開始哀悼儀式。依照當時的禮儀規定,哀悼將進行二十七日,這時嚴禁一切音樂、嫁娶、祭祀活動百日,各寺觀響起鍾聲,他們要遵照規定各鳴三萬杵。宮中皇室們將要斬衰三年。
九月十日,朱棣被尊諡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一百多年以後的嘉靖十七年(1538 年)九月,明世宗鬧“大禮儀”,要尊本生父母,朱棣被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他終於被子孫們放到了與他父親太祖朱元璋同等的地位上。
永樂二十二年(1424 年)十二月十九日,朱棣被埋葬在北京昌平天壽山的長陵中。
長陵是明十三陵中最為高大寵偉的陵墓。早在永樂五年(1407 年),禮部尚書根據朱棣的要求,找來風水先生廖均卿等人,經過仔細察看,選擇昌平縣東的黃土山為陵地。朱棣對選擇陵地一事非常重視,親自前往察看,感到這裏氣勢不凡,手是決定作為朱明皇室的新陵地,改黃土山為天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