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高瞻遠矚逐鹿中原(1)(1 / 3)

居隆中的諸葛亮,沒有一天不關注著天下形勢的變化。

心懷遠誌的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每一個變化,都了如指掌。

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了解,首先得益於荊州襄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史載:襄陽上流門戶,北通汝洛,西遮湖廣,東瞰吳越,這種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使得襄陽成為南來北往人流的交彙所在。當時四麵八方的軍政情況,必定隨著來來往往的過客傳到這裏。

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了解,還得益於所接觸的各種人物。他在隆中所接觸的人物,大體上可分為三類:諸葛亮親族、在野人士、政界要人。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表示: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返將軍者手?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再度向劉禪表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由此可見,北伐中原,複興漢室,一直是諸葛亮終生的誌向。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揮師南進東吳,諸葛亮臨危受命、前去結盟。當時,諸葛亮28歲,孫權27歲。這兩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剛一見麵,就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交鋒。諸葛亮一番宏論,使孫權對敵我雙方的優劣長短有如雲開霧散般的明白,他清醒地認識到,要生存隻有抗曹。諸葛亮的江東之行,使孫權有了戰勝曹操的信心。以前,他很懷疑劉備集團的力量,如今見了諸葛亮,不僅那恢宏的議論,那卓越的見識,那精辟的分析使他折服,而且諸葛亮的風采、人格、氣質也使他對劉備集團刮目相看。

孫權決定與劉備聯合了,諸葛亮的江東之行成功了。諸葛亮的成功,在於他天才的外交能力;在於他對時局正確的分析。諸葛亮江東之行所取得的成果,是他隆中對第一步成功的實踐。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親率二十餘萬大軍從江陵順江東下,討伐東吳。孫劉聯軍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烏林一帶交遇。正如諸葛亮所料,江南氣侯陰霾、潮濕,他們籌劃用火攻計破曹。結果,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孫劉勝利而告結束。

按諸葛亮在隆中構擬的三分天下的宏圖,劉備何隻滿足於借棲荊州呢?西取益州,才能為他統一事業奠定基礎。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鍾繇討伐漢中。然而,這隻是曹操的一種姿態和揚言,但卻引起了益州劉璋的恐慌。他主動要求劉備進川,諸葛亮聞知大喜過望,即刻促使劉備先領大軍萬人入蜀。名說援助劉璋,實則待機而動。劉備終於占領了益州。

奪取益州後,諸葛亮厲行法治,幫助劉備整頓長期以來益州地區混亂、鬆弛的社會秩序。諸葛亮執法嚴明,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在他的治理下,益州社會秩序明顯好轉。益州變成了一塊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淩弱的好地方。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采用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策略來平定南中之亂。為了鞏固南中的安定,他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和發展經濟措施,擴大和健全了郡縣製,推行部曲製度。

平定南中後,諸葛亮加緊訓練兵馬,強化武裝力量、準備北伐。諸葛亮北伐,生命不息,出兵不止。諸葛亮北伐成功與否,關係到蜀漢的國力能否進一步壯大;關係到能不能實現北進中原,興複漢室的目標;更關係到能否與孫吳一起建立起新的鉗形攻擊曹魏的態勢。

在曆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的謀略得到進一步發展,處於巔峰狀態

1隆中定乾坤,三分藏玄機

諸葛亮無疑是個天才。他學究天人,兼通儒道之術,他高瞻遠矚,能對天下形勢作出正確的分析、預測和決策,使蜀國扭轉危機,由弱變強,並與魏吳分庭抗禮,成三分天下。

諸葛亮身在隆中,心係海內。諸葛亮以他政治家特有的敏銳,通過各種途徑、各種人物細心地捕捉天下局勢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他思想家特有的深邃,根據捕捉到的信息,分析預測天下的未來走勢。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量的不斷增加,北方和南方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諸葛亮心中思考的未來政略和戰略也逐漸成熟。

對未來政略和戰略的思考越是近於成熟,諸葛亮的心境越是難以平靜。他的思考無疑是積數年之苦功,極具價值的真知灼見。但真貨必須要有識家才能品其珍貴,這個識家如今在哪呢?每當心緒不寧時,諸葛亮總愛翻翻書籍,因為書能把他領入另一種境界。他拿起老子的《道德經》,無意中一下子翻到了第十六章,立即看到了這樣一句話:致虛極,寧靜篤,萬物並作。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不對頭,懷著焦躁的心情,急於出手貨物,就不會等到真正的識貨者的到來,其結果與空等一生始終遇不上識貨者是一樣的。與其如此,不如平心靜氣地等下去,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願望。焦躁隻能半途而廢,不寧靜就不能致遠。想到這裏,諸葛亮的心境又慢慢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