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逃回,清查部眾,士卒折損過半,輜重損失無數。吳漢新敗,無力再戰,盤點軍中,僅剩下七天糧食。吳漢心灰意冷,密令部下準備船隻,趁延岑尚未乘勝追擊,趕緊撤軍,退保江州。
適逢劉秀派謁者張堪送縑帛及七千騎兵入蜀,增援吳漢。張堪途中聞吳漢有意撤軍,飛奔來勸吳漢道:“一旦撤軍,前功盡棄。為山九仞,豈可功虧一簣,無論如何,必須堅守。臧宮大軍很快即可逼近成都,兩軍會師,公孫述必敗無疑。”吳漢從之。
再說臧宮,自拔平陽鄉之後,一路高歌猛進,拔綿竹,破涪城,斬公孫述之弟公孫恢,接著又攻拔繁縣、郫縣,十一月初,與吳漢會師於成都城下。
公孫述困守孤城,滿心末日將至的悲愴。他苦心經營的江山社稷,他親手打造的宮殿城牆,一切的一切,很快就將淪落於敵人之手,再也不複為他所有。
既然無力挽留,也無法帶走,那便把能毀的全都毀了,憑什麼便宜別人!就如南朝梁元帝蕭繹,窮途末路之際,焚盡宮中珍藏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可惜王羲之的法帖、陸探微的繪畫呀),恨恨歎道:“文武之道,今夜盡矣!”既然老子守不住,也絕不能成全了你們,全燒了,快活,快活。
明末張獻忠,更是將這種變態心理發揮到了極致,幾乎將四川人殺了個精光,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他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嚐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隻剩了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我們對於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是也不很愛惜的嗎?”
此時的公孫述,完全有機會把城中的珍寶燒光,百姓殺光,為他殉葬,然而他沒這麼幹。秦漢之際,人多少都有豪傑之氣,胸襟開闊,光明磊落。在公孫述看來,江山丟了也就丟了,“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廢興命也,何恨之有!這才是天子的體麵,天子的氣度。
公孫述和劉秀一樣,瘋狂迷戀所謂的天意,特地召來術士占了一卦,以卜吉凶。卦雲:“虜死城下。”公孫述大喜,嗯,這一定是說吳漢和臧宮將斃命於成都城下了,於是信心爆棚,主動開城出擊,命延岑迎戰臧宮,自己則率數萬人進攻吳漢。
公孫述貴為帝王,而且年過花甲,白發蒼蒼,卻也親自披掛上陣,甘冒矢石,確實堪稱一幅感人至深的悲壯場景,蜀軍見狀無不激奮,皆願效死。
戰爭從早上一直進行到中午,公孫述和延岑三戰三勝,軍士們連飯都沒顧得上吃,漸漸疲倦下來。吳漢見蜀軍疲態顯露,遣出雪藏半日的數萬銳卒,由護軍高午統領,猛撲蜀軍,蜀軍大亂。高午一馬當先,衝入蜀軍陣中,直奔公孫述,一戟貫穿公孫述前胸。公孫述墮落馬下,左右搶起,抬回城中。延岑見公孫述傷退,不敢再戰,也趕緊撤軍入城。
當夜,公孫述不治身亡,臨死,將兵權交付延岑。延岑見皇帝已死,再戰不僅無益,而且也無意義,次日清晨,開城向漢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