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未出幾個月,戴蒙就讓所有人都覺得收購貝爾斯登是一個多麼明智的決定。
收購貝爾斯登對摩根大通意味著什麼?如果從業務上來說,似乎不太明朗。
畢竟這是一家有著諸多麻煩的公司。
但是這次收購充分顯示了摩根大通的優越性和戴蒙的氣勢。
這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
就像是一個討飯的乞丐來到富人家門口、聞著裏麵飄出來的肉味一樣,以花旗集團為首的其他金融機構看著摩根大通輕而易舉地擴大了地盤,眼睛裏應該充滿羨慕。
但也隻能是羨慕,他們已經自身難保。
而在半年之後,花旗集團在兩次政府的救濟之下才得以活命。
在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的時候,花旗集團的新任首席執行官潘迪特正在忙於出售和裁員,以降低銀行的運行成本壓力。一個在買,一個在拋,誰有實力自然在頃刻之間分出了高下。
然而戴蒙似乎並不計較和花旗集團的比較。
在交易協議達成一致意見幾個星期後,戴蒙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組織的聽證會上,坦誠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一切沒有任何個人目的,一切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如果我們不這樣做,貝爾斯登就會倒閉,這將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他在說這話的時候,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老大的氣勢盡顯無遺。
幫助有難的小弟,挽救整個行業,這向來是老大的做法和風範。
戴蒙的做法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有足夠的底氣來鄙視那些眼紅的人。
請你們閉嘴,如果我不來幫助你們,你們也許就是下一個貝爾斯登。
這話也是說給花旗集團聽的。
數字並不代表風險。
為國家利益而戰,這是戴蒙自己的想法。摩根大通的股東對交易關心的重點並不在這裏。
他們更為關心的是:這次收購對於摩根大通股東的權益而言是好是壞。
如果我們單純地聽著戴蒙的生意,我們一定能夠為戴蒙救國的高尚行為所折服。但是如果我們把這次收購放在商業環境裏去考慮,就必須得出一個結論:收購一定對摩根大通有利。
這是最基本的規則。沒有人賠本賺吆喝。
自從被財政部和美聯儲要求出手救助貝爾斯登時起,謹慎就成了戴蒙的口頭禪。正是源自這一點,他才不斷地將貝爾斯登的報價壓低。除此自外,他還把美聯儲捆綁進來。美聯儲為這次收購提供了290億美元的安全保障金,此舉極大地降低了摩根大通在收購交易中的風險。
摩根大通在這次收購中受益是肯定的。
在收購交易完成幾個月後的一次采訪中,戴蒙坦誠地承認了這一點。
他顯然是從交易開始的那一刻就知道摩根大通該如何從交易中受益。
在2008年5月舉行的摩根大通董事會年會上,戴蒙就曾呼籲董事會要以一年或者兩年的年限來評價這次收購。因為這是一次高風險的、艱苦的任務,需要假以時日才能徹底完成。
董事會確信摩根大通依然處在最佳投資模式上:不僅完全披露信息,而且始終將風險控製在警戒線以內,並且任何決策都是極其透明和合理的。這讓董事會沒必要擔心這次交易決策。
正是大家對戴蒙如此信任,才沒人在年會上表示反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賬本。貝爾斯登雖然眼前如燙手山芋,但它作為華爾街上的第五大投資銀行,其股票價格曾在2007年1月創下了173美元的紀錄。現在戴蒙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買入,這個價格實在是太低了,他們甚至開玩笑地認為賠錢要比賺錢困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