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兩歲的孩子說半個小時後吃飯,到點他依然玩得忘乎所以。是孩子調皮不聽話嗎?不一定,很可能是他還沒有建立起一定的時間觀念。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時間觀念了,隻是他們的時間觀念不像成人的“幾點鍾”這麼詳細確切。他們對時間的判斷標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3歲是孩子時間概念形成的一個分水嶺。
在3歲以前,孩子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時間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鍾”來提供時間的訊息。
例如,嬰兒主要依靠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對時間的條件反射,這也是人生最早的時間知覺的表現。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這種對吃奶的時間所產生的條件性反應,就是由“生物鍾”所提供的時間信息而形成的。
大約3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他們對有關時間的字彙吸收得很快,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提到過去的事情,他們常會說“昨天”“有一次”;有關未來的字彙則有“下次”、“明天”、“以後”、“等我長大的時候”。但是,有些相應於時間名詞的時間概念卻尚未形成,許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們的時間概念。
此階段孩子的時間知覺是以與事件的聯係為主,他們總是借助於生活中具體事情或周圍現象作為指標,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變化,如日夜和季節的變化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孩子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針,尤其是生活作息在他們的時間的理解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早晨”就是起床的時候或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下午”就是午睡起來之後等等。
由於時間摸不著,也看不見,大人要與幼兒討論時間,最好盡量引用具體的事例。比如:“午睡醒來,就是遊戲時間”、“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就可以看《櫻桃小丸子》”,這樣孩子比較聽得懂,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時間表的觀念,了解在特寫的時間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盡管幼兒的時間概念發展常不及他對時間字彙的掌握,但是學習使用時間字彙,可以增進幼兒的時間觀念。反之,幼兒時間概念的形成,也能幫助他們更正確地使用時間名詞。兩者之間有相輔相成之效。
案例分析
講述人:馬女士
寶寶資料:維維,男孩,4歲半
有一天,寶寶一個人在衛生間時突然大喊:“媽媽,那個東西用了好幾天了,好幾年了。”媽媽進去問:“什麼東西用了好幾年了?”寶寶用手指著前麵說:“你看,那個洗頭的東西,綠色的那個。”原來他蹲在馬桶上,看見對麵淋浴間的洗發香波,其中有一個是寶寶專用的兒童洗發香波,早在媽媽懷孕期間就已經買了,十分耐用,整整兩年,居然才用了一半。但是在寶寶的小腦袋瓜裏,“幾天”和“幾年”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三歲以前的寶寶,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特別突出的是對“過去”比較模糊。在他的語言裏,所有的“過去”都是“昨天”。比方說,明明是一個月以前去公園,他卻要說:“昨天我去公園了。”寶寶也沒有清晰的“天”、“周”、“月”和“年”的概念。
寶寶剛上幼兒園的那幾天,非常不想“上學”。實在不行了,寶寶就退而求其次,要求由爸爸接送,但爸爸知道自己常常會被寶寶的哭聲和撒嬌所軟化,所以堅持讓爺爺送,自己隻是偶爾去接。漸漸成為習慣。爺爺每天送他去幼兒園,離家之前,寶寶總是對爸爸說:“爸爸,明天去幼兒園接我啊!”全家都覺得納悶,為什麼不說今天去接?爸爸解釋:因為寶寶在幼兒園要睡午覺,睡過一覺,他就以為是第二天了,所以他說“明天接我”。
自從寶寶上了幼兒園,慢慢地就知道了“今天”和“明天”的區別。但是他還沒有“星期”的概念。經過爸爸媽媽的多次解說,才知道一個星期有七天,“星期六”和“星期天”可以不用上幼兒園。所以他經常在晚上睡覺以前問:“明天我要不要去幼兒園?”後來他能夠把“星期六”、“星期天”與“不去上幼兒園”對應起來了,一旦聽說今天是星期六或星期天,就強調:“今天我不用去幼兒園。”看電視,聽到天氣預報節目說:“今天是×年×月×日,星期六。”他就說:“星期六!太好了!”媽媽問:“為什麼好?”寶寶說:“可以不上幼兒園。”媽媽問:“星期天好不好?”寶寶說:“星期天?也好。星期天也不用上幼兒園。”
解析:通過馬女士的講述,再結合各自培養孩子的敬仰,我們不難發現寶寶喜歡把陌生的事物和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東西固定地聯係起來,慢慢地接近外在的世界,形成各種各樣的概念,這其實是寶寶學習事物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家長要做的是悉心觀察孩子的發展,在必要的時候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