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了解孩子語言發展的特殊性,做好積極的早期準備(1 / 3)

要讓一個兒童掌握語言的全部功能,需要兒童本身進行大量的思維活動。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其思維發展,經過了直接行為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幾個主要的階段,而語言的發展正是這幾個階段的直接反映。詞意表達、詞語的形成、語法構造等,都在不同程度受思維形式發展的製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嬰兒時就已會使用邏輯思維的形式,同樣邏輯思維的內容也不可能使用嬰兒時的未成語句的單詞或體語來表現。任何人的思維程度或思維形式,製約著他(她)的具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

思維與語言是人類進化和發展的共同的必然結果,沒有思維,不會有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沒有語言,也就沒有失去內涵的具體思維;思維借助語言進行表述,語言所表述的內容就是思維的內容。在兒童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思維和語言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同時,思維和語言的正常發展,促進著兒童的正常發展。對兒童的思維和語言的研究,對兒童的進一步發展是有著積極作用。

兒童的語言發展牽涉到四個方麵的內容:語音、語義、語法和交流。

語音是人類發音器官發出的具有區別意義功能的聲音,不能把語音看成純粹的自然物質;語音是最直接地記錄思維活動的符號體係,是語言交際工具的聲音形式。語義強調的是單詞、短語與物體、物體屬性、事件、觀點間的對應性。語法關注的是人們形成句子的規則係統。交流就是運用語音、語法、語義向他人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過程。

兒童語言的發展既表現在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上,也表現在他們表達語言的能力上。一般來說,語言理解先於預先表達。也就是說,嬰兒感受母語兩個語音的差異比他們能發出這兩個具有差異的語音要早。嬰兒早在說出第一個字之前就了解了很多語音的知識,他們從兩個月起就能區分如“ba”和“pa”、“a”和“i”等相似的聲音。

同時,嬰兒很早就會辨認母語中的語音。當他們還在子宮的時候就學會了相關的母語語音,語言學家表示,才兩天大的嬰兒就更喜歡聽自己的母語而不是其他語言。而且,一些研究結果證明即使嬰兒在開口說話之前,他們都能相當有效地追蹤語言輸入的可能性特征,包括重音模式、各種相鄰可能性以及音位結構模式,並運用這些信息幫助自己確定一句話中的單詞個體。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孩子擁有如此出色的語言學習能力呢?

原因在於人類的語言具有特俗性。不管語言多麼複雜,幾乎所有兒童都能迅速、輕鬆地學會他們的母語,而任憑你如何調教,其他的動物都無法掌握人類的語言。

有關語言的特殊性,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指出,嬰兒在某個特定時期就已經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為學習語言做好了準備。一些語言學家認為,盡管兒童接受的語言輸入有巨大差異,但全世界兒童驚人相似的語言學習過程強有力證明了一件事——人類擁有學習語言的生理基礎。而這個生理基礎也就是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器官。”

喬姆斯基認為,如果人類沒有這樣的“語言器官”,由於語法規則太複雜,語言輸入也不太一致,兒童不可能基於所接收到的語言輸入來學會複雜的語言係統。通俗的說,就是兒童理解語言如同其他身體器官一樣是由遺傳決定的。如果沒有這樣的遺傳,嬰兒將無法獲得又快又好地學習語言的能力。

然而,兒童顯然不是在社會真空環境中學習語言的,當養育者在方式上差別顯著時,兒童語言的發展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和中等收入家庭的3歲兒童相比,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3歲兒童詞彙比較匱乏,而且直到他們6歲上學時,這種狀況還一直存在。這讓我們了解到,環境在孩子語言發展、尤其是詞彙學習方麵起著重大的影響。

總之,兒童不全是天生的語言學家,他們需要得到非常好的學習環境、典範和互動,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的語言學習做好一切準備。

案例分析

講述人: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