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天真的孩子在海濱撿貝殼,楊振寧撿回的貝殼多半是極小的,但卻非常精致。
父親覺得這是兒子的觀察力不同於一般人的表現,他在兒子的相片背麵充滿自信地寫道:“寧兒似有異稟。”
1.良好的家風
1957年,在象征著科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壇上,第一次寫下了兩位中國人的名字——楊振寧和李政道。消息傳到國內,億萬炎黃子孫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學聖殿上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楊振寧,這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科學頂峰的?他的童年又是怎樣度過的?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吧。
1922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縣縣城。夜已經很深了,天空懸掛著一輪明月,清亮的月光灑滿大地,房屋、河流、樹木都增添了幾分詩意和神秘。
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整個城市仿佛都睡著了。突然,一聲清亮的啼哭聲劃破夜空,從西大街四古巷楊家宅院的一間房子裏傳出。
“恭喜你啊,生了個兒子!”
笑容滿麵的接生婆向孩子的父親賀喜。初為人父的年輕人顯得有點手足無措。
轉眼間孩子已經滿月了,大大的腦袋,大大的眼睛,十分招人喜愛,可孩子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孩子的媽媽又一次催促丈夫。孩子的父親沉思片刻,說:“就叫振寧吧。”
給孩子取名“振寧”,父親是費了一番心思的。“振”來自於楊家各房議定的家譜“家、邦、克、振”,這一輩的孩子該為“振”字輩;“寧”指的是“懷寧”這個地方,懷寧是安慶的舊名,振寧出生時,父親正在安慶這個長江邊上的小城教書。
父親給兒子起這樣的一個名字,主要是為了紀念他在懷寧度過的教書生活。
合肥位於江淮之間,華東腹地,曆史上曾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都會。穿城而過、波光粼粼的金鬥河,據說就因日進鬥金而得名。經商,是合肥人世代相沿的第一等職業。而在這裏,楊家卻是個“外來戶”。
楊振寧的曾祖父楊家駒曾在安徽省西南部的太湖縣任職,1877年任滿後攜家眷返回原籍鳳陽,路過合肥,去拜見老同學張厚齋。老朋友相見,格外欣喜,張厚齋盛情款待楊家駒,並竭力勸說他留在合肥。考慮到合肥物產豐富,民風淳厚,並且自己在原籍已沒有了家產,也沒有親友,於是他就在合肥落了戶。楊家駒官俸微薄,家境貧寒,連正常的生活都很難維持,但無論生活怎樣艱苦,他仍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讓下代人讀書應試。
楊振寧的祖父楊邦盛,18歲時該參加秀才考試了,但按照當時的規定,祖籍不在本地的考生必須由兩名有身份的人做保人才能報考,而請保人需要一筆不小的禮錢,楊家拿不出這禮錢,楊家駒急得坐臥不安。看到父親為難的樣子,楊邦盛毅然辭別親人,帶上幹糧步行300多裏回到原籍鳳陽參加考試,最後在鳳陽應考得中秀才。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生於1896年,從小勤奮好學。
1914年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學畢業,第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回母校省立二中任教,並擔任學校的訓育主任。
當時的校風很壞,一些有錢人家的子弟經常在外聚眾鬧事,胡作非為,甚至深夜不歸。作為訓育主任的楊武之決定從嚴整頓校紀。他公開宣布:晚上9點半要關門熄燈落鎖,超過規定時間,概不開門!並且他親自掌管鑰匙。一天晚上,夜很深了,突然傳來了咚咚的打門聲,有人在門外高聲叫喊開門,楊武之不予理睬。過了一會兒,這夥人翻牆進入校園,手拿木棒、鐵叉到處搜尋,並大喊大叫:“楊武之,有膽量你出來,今天要教訓教訓你!”
看到這夥人氣勢洶洶的樣子,有兩位同事把楊武之藏了起來,接著又悄悄把他送出校門,藏到一位親戚家裏。這夥人當時沒有找到楊武之,氣急敗壞地把他的臥室砸得亂七八糟,用火燒掉蚊帳。第二天他們還繼續大鬧,揚言要打死楊武之。事情鬧到這種地步,學校當局卻不作處理,楊武之憤然提出辭職。校方這才決定開除這些鬧事的學生,請楊武之回校繼續任訓育主任,被楊武之斷然拒絕了。接著,他受聘於安慶一所中學,楊振寧出生時他正在這所中學教書。
在安慶,楊武之一麵教書,一麵刻苦自學,192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了到美國公費留學的機會。
2.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
楊振寧的母親名叫羅孟華,是一個舊式婦女,她和丈夫的婚姻,是由父母做主定下來的,他們1919年結婚,婚後生活很平靜。自從丈夫遠涉重洋後,家庭的重擔全落在了她的身上。賢慧、勤快的她,每天起早睡晚,把家中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