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異國他鄉的“茶館裏兩兄弟”苦苦研究“θ—τ之謎”。愛因斯坦讚譽說:“讓那位姓李的中國小博士也來動動腦筋,他的想法有時比你我都高明。”

向傳統挑戰,大膽地假設,終於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定律。

1.工作第一站,受聘普林斯頓研究所

普林斯頓研究所位於紐約市西南大約80公裏處。這裏雲集著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學者和教授,有理論物理研究方麵最知名的人物愛因斯坦,也有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教授。這裏是物理研究方麵有誌青年向往的地方。愛因斯坦是美籍德國人,他創立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是物理學發展的裏程碑。當李政道到普林斯頓研究所去工作時,愛因斯坦已經退休,但他每天仍然到辦公室去看看,並和青年人討論一些問題。奧本海默是美國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的設計負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本海默應聘主持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的工作,任所長,使許多青年科學工作者雲集到了普林斯頓研究所。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研究空氣十分活躍,有極成功的合作,也有激烈的競爭。一群年輕的學者經常討論、辯論問題。這裏實行嚴格的合同協議,以激勵人們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在李政道到來之前,楊振寧已在普林斯頓工作,還有不少華人也在這裏效力。費米先生非常讚成李政道到普林斯頓研究所工作。他對李政道寄予很大的希望。當李政道和費米先生道別時,費米先生明確地告誡李政道說:“高等學術研究所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很有必要去,但是那裏不宜久留,一段時間後就應該離開,因為那裏的研究太形式化,這很容易與實際的物理問題脫離關係,它是一座‘修道院’,是培養‘傳教士’的地方,而你絕對不是‘傳教士’的材料。”

費米看著李政道,見李政道仍在仔細地傾聽,因而又繼續說道:“即使你在那裏不打算長待,你也必須在研究中,密切地注意物理學界的發展動態和研究方向,並隨時糾正自己的學術研究。隻有這樣,你的研究才會長進,才能早出成果。”

李政道依依不舍地告別費米,來到了普林斯頓研究所,又和楊振寧重逢了。

從此,兩人攜手合作,研究更上一層樓。他們首先合作寫了關於統計力學方麵的論文。這篇論文得到了愛因斯坦的稱讚。這時,愛因斯坦年事已高,李政道和楊振寧不願打擾他,怕給他添麻煩,但他們還是和愛因斯坦進行過多次交談。愛因斯坦對中國這兩位青年人印象深刻,每當到辦公室來看一看,和青年人討論問題時,他總是笑著說:“去,叫那位姓李的來,那位中國小博士很聰明,特別愛動腦筋,他的想法有時比你我都高明。”

李政道和楊振寧比起來,性格顯得比較內向,但他們兩人在一起談起話來,李政道就顯得健談了。

常常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他們談論最多的是弱相互作用方麵的研究問題。

李政道經常說:“我和楊振寧很投機,一說起話來就忘了吃飯,一討論起問題來就忘了時間。”

李政道還經常說:“理論物理使人思維繁重。”

“理論物理需要胡思亂想。”

“理論物理是大膽假設,實驗物理是小心求證。”

李政道有自己的一套學習和思維方法,他說: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現象,都是以一組相當簡單的自然原理構成基礎的,而這些自然原理,隻要人們去研究和思考它,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治學的方法應該首先從最基本處入手才對。對最簡單的東西需要的是正確的認識和觀念,而不是複雜的計算。正當李政道和楊振寧製訂研究項目和長期計劃、準備向弱相互作用的研究課題進攻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天上午,李政道收到哥倫比亞大學寄來的請他任物理學助理教授的邀請書。麵對邀請書,無論是李政道還是楊振寧心裏都很矛盾。從感情上講,李政道不想離開楊振寧,楊振寧也不想讓李政道走。但經過理性思考和仔細商量,李政道還是接受了邀請。這是因為,一來他想起了臨別時費米先生的忠告;二來是他基於自己對普林斯頓研究所的細致觀察,認為這裏確實存在著形式主義;第三是他認為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可以了解一些新情況,而這些新情況或許對他們二人的研究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