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誌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

【出處】明·鄭心材《鄭敬中摘語》

【淺析】一個人有大的誌向,如果沒有才能就不會實現,而人不學習就不會成才。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是《三字經》中膾炙人口的語句,說的是古人勤學時對付打瞌睡的辦法。提起“懸梁刺股”,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戰國時期的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早年十分好學,一心想當個從事外交活動的謀士。但由於家境困難,不僅沒錢買書,而且連吃飯穿衣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為了讀書,他不得不去幫別人做工,有時甚至靠把自己的頭發剪下賣掉,換取微薄的收入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學業。蘇秦感到學習的機會來得實在太不容易了,所以十分勤奮,不久就取得了好成績。至此,蘇秦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匆匆拜別了老師,獨自去闖天下。他洋洋得意地想:憑借自己的本事,弄個一官半職的絕對沒有問題。他費了好大的功夫寫了一封長信,獻給秦惠王。秦惠王草草地看了看,就擱在一邊不理了。蘇秦在秦國等了一年多,眼看從家裏帶來的盤纏快花光了,身上的衣服也破舊了,再呆下去連吃飯的錢也沒有了,隻好打道回府,掃興而歸。

回到家裏,家裏人看到蘇秦如此憔悴、狼狽,都奚落他沒有出息。妻子見他一副叫花子樣兒,隻管低頭織布,不理睬他;嫂嫂見他灰頭土臉的,飯也不給他做;父母見他這麼令人失望,話都不願意跟他說。家人的冷漠極大地刺傷了蘇秦,他感到十分傷心,不禁捫心自問:“難道我蘇秦這輩子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嗎?”靜下心來,冥思苦想,他後悔自己當初真不該學無所成便盲目自大。

蘇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後,便重新發奮讀書。他不分晝夜,勤學苦讀。有時候,讀著讀著就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時間已過去了很多。每當這時,他都會十分生氣,捶胸頓足,甚至會抽自己幾個嘴巴,痛責自己不該睡覺,罵自己太不爭氣。為此,他總在想:要是能有個辦法讓自己不打瞌睡那該多好呀!

一天,夜已經很深了,蘇秦讀書又犯起困來,身子不由自主地趴在桌子上,不料碰到桌子上放著的一把錐子。錐子尖深深地刺痛了他,疼得他齜牙咧嘴,這樣反倒使他一下子清醒了過來,頓時睡意全無。他由此想到:如果以後讀書時再打瞌睡,就拿錐子在大腿上用力刺一下,不就不犯困了嗎?就這樣,以後每當夜讀犯困時,他就拿起錐子,朝自己的大腿上狠紮幾下,紮得鮮血都流出來了,精神頭兒自然也來了,又可以接著讀下去了。他的家人見他這樣做,不禁有些於心不忍,就勸他說:“你真的不必這樣折磨自己。隻要你決心痛改前非,就一定可以成功的。”蘇秦卻說:“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自己千萬不要忘記過去的恥辱,促使我更加刻苦讀書啊!”家人聽了蘇秦這番話倍感欣慰,常常笑著鼓勵他說:“我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蘇秦更加勤奮了。

民間還有關於孫敬刻苦讀書的傳說,孫敬酷愛讀書,經常幾天足不出戶呆在屋裏閱讀書籍,他的朋友叫他“閉戶先生”。有時候孫敬讀書太累了,為了避免昏昏欲睡,他就找來一根繩子,將一端吊在房梁上,另一端拴住自己的頭發。每當他犯困低頭時,頭皮就會被繩子拉得生疼,瞌睡蟲一下子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這些學子刻苦讀書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了。“頭懸梁,錐刺股”成了千古佳話。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是三字經中膾炙人口的語句,說的是古人勤學時對付打瞌睡的辦法。蘇秦認識到不該學無所成便盲目自大、半途而廢,重新發奮讀書,終於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國古代學子“懸梁刺股”刻苦讀書的故事到現在不知激勵了多少人走向成功之路。

【名言警句】

黃金未是寶,學問勝珠珍。

——唐·王梵誌《黃金未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