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梨花愁未歇 平地驚雷恨斷腸
孤雁啼血蕭關去 伯牙斷琴淚成行
一庭苦雨無詩酒 半壁殘弈自荒涼
有情日月埋忠骨 隻因楊郎是故鄉
閔生裕
一路梨花,眷眷親朋輕歎:走哩,走哩,走遠哩。
三尺黃土,巍巍六盤低吟:來了,來了,回來了。
——題記
引子
2010年8月5日下午6時,中國共產黨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寧夏期刊協會會長、寧夏雜文學會副秘書長、固原市作協原主席朱世忠同誌,因病不幸逝世。享年48歲。
那天下午,朱世忠和朱昌平局長到黨委向有關領導彙報工作。出黨委辦公樓上車走了幾十米,朱世忠心髒病突發,朱昌平局長和司機張璐立即實施搶救,隨即,他一邊讓司機快速將車開往醫院,一邊給朱世忠壓胸、做人工呼吸。到醫院後,朱世忠的心髒、脈搏等生命跡象逐漸消失,醫生也無力回天。朱世忠同誌倒在他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倒在了他的親密戰友、領導朱昌平局長的懷裏。
朱世忠病逝的噩耗在同事、朋友的不安和悲傷中小心傳遞,大家驚訝之餘是歎息。許多文化界的朋友接到電話時,或泣不成聲,或無語凝咽。新聞出版局電子音像處副處長張孝元同誌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後,這個五十多歲的大男人放聲大哭。他們都覺得這麼好的一個人怎麼一下子就沒了呢?許多人聞訊後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當載著朱世忠遺體的靈車開走後,一撥一撥的探視者在醫院門口久久不肯離去。善良的人們不願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詩人謝瑞在博客中寫道:我看到他時,他躺在那裏,乖順得像個熟睡中的孩子……這讓我實在不能將那個平日裏開玩笑稱為“舅舅”、正式場合叫他“朱老師”、私下裏的“大哥”聯係到一起。我站在他腳下,好幾次閃過踢他一腳的念頭,想叫他起來,別躺在這裏嚇人……
8月7日,寧夏新聞出版局在固原為朱世忠同誌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社會各界六七百人前往送行。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春光、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李東東分別以送花圈、發唁電等方式,對朱世忠同誌不幸逝世表示哀悼。自治區文化宣傳係統有關單位的領導以及朱世忠同誌的同事、朋友從全區各地趕赴固原,隻為看朱世忠最後一眼,送他最後一程。固原市某文化單位送來的挽幛上寫著“文星遽落”四個大字,深切地表達了固原文化界對痛失朱世忠這樣一個精英才俊的惋惜之情。
一路梨花,眷眷親朋輕歎:走哩,走哩,走遠哩;
三尺黃土,巍巍六盤低吟:來了,來了,回來了。
朱世忠先生從我們的身邊走了,回到了那塊生他養他的熱土。8月7日晚,一場大雨降在固原,這也許是天人同悲。8月8日立秋,這一天,朱世忠先生的骨灰被送回老家楊郎。楊郎,這個盛產糜子酒的地方,是朱世忠出發的地方。現在,他又回來了。朱世忠,這棵“秋天開花的梨樹”凋於夏末,葬於秋初。英靈已作蓬萊客,德範猶薰故鄉人。朱世忠是楊郎的好兒子,他身上有糜子酒的質樸本色和人格芳香。
隨後網絡上、報紙上,朋友自發紀念朱世忠的詩文陸續推出。朱世忠曾寫過一篇散文《思念堆成日月山》,朱世忠身後,人們對他的思念不也如此麼?朱世忠的學生、作家郭文斌當晚寫下了《今晚,先生回家》,深情懷念尊師朱世忠。他這樣寫道:
不願意相信,先生會躺在車上回家,而且是子夜,不願意。
不願意相信,先生會合上雙眼歸鄉,不願意。
不願意相信,從此,再也聽不到先生爽朗的笑聲,不願意。
不願意相信,從此,寧夏最牛的博客,從此會無人更新,不願意。
一位常常稱朱世忠為“小豬仔”的網名叫空穀幽蘭的老大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梨花落地化精靈,鬆柏含悲起暮雲。
君去蓬萊連大漠,天堂從此有歌聲。
詩人楊建虎在《固原日報》發表了《輕雲一抹乘鶴去》,深情懷念與朱世忠相識相知的深情。他寫道:
朱世忠先生生於西海固,不管他走到哪裏,他總是情牽西海固這片厚實的土地。他在文章裏寫道:“找不到比西海固更加孤獨的風景”,但“西海固孤獨著,決不企求喧囂”。朱世忠關於西海固那些文字優美而深刻,他始終腳踩西海固大地,進行著靈魂的守望和書寫。
願月員猿日,《銀川晚報》推出紀念朱世忠專版《一路梨花送世忠》,刊發了南台、郭文斌、閔生裕三人的悼念文章。朱世忠的朋友代他打理的博客中訃告他去世消息的博文,訪問者達圓園園園多人次,留言猿園園餘條,人們通過網絡,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朱世忠的無盡思念。
一、堅持原則,無限忠誠,他是一個信仰堅定的人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東西亙古不變,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個是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信仰改變命運,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鑄就忠誠。朱世忠一貫堅持原則、立場堅定。他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他是甘於奉獻的孺子牛。從事文化宣傳和新聞出版工作近10年,他是勇於進取的拓荒牛。
朱世忠是固原師專中文係的第一屆學生,是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把他吹進大學的。從此以後,朱世忠懷著對黨和事業無限忠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工作。他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強烈的事業和責任心。長期以來,他堅持在其位,謀其政,做一個無愧於黨和人民的共產黨員。無論到什麼崗位,他都懷著飽滿的工作熱情,工作起來像永不停轉的發動機,像拚命三郎,像一團火。在固原師範做學生工作,因為與學生年齡相仿,他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刻苦學習,努力奮鬥,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共產黨人雜誌社工作期間,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宣傳治沙模範王有德先進事跡,朱世忠被抽調到先進事跡報告團,他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作為事跡報告團宣講成員,他與大家一道深入采訪,搜集事跡材料。代表共產黨人宣揚優秀黨員,朱世忠感到無比自豪。由於他對演講業務熟,他在自己撰寫演講報告的同時,還與其他幾位成員一起試講,糾正演講中存在的問題。朱世忠的熱心、細心、耐心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朱世忠的報告有高度、有深度,有熱度。他是帶著對一個優秀黨員的崇敬之情做報告。王有德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各地宣講成功,反響強烈,極大地推動了自治區深入學習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也為樹立典型、學習先進作了有益的探索,朱世忠同誌為此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
生命是一次單程的旅行,事業標示一個人的價值存在。朱世忠同誌人生短暫,但他沒有浪費人生的寶貴時光,而是在有限的生命裏盡最大可能做了有益於國家和人民、有益於寧夏教育和新聞出版事業發展的事情。
作為新聞出版局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他在長期的工作中養成了從講黨性原則、講政治紀律、講民族團結的高度思考問題,時刻與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保持高度一致的習慣。而且將這種思維習慣體現在日常的言行中,體現在黨組會上,體現在為局領導當好參謀助手中,體現在以本局文件貫徹落實各項工作中。他關注發展、關注大事。如寧夏新聞出版十一五、十二五計劃的製定、文化體製改革等。朱世忠同誌堅持認為,新聞出版部門作為出版物的管理者,守土有責。我們要為黨和國家負起責任,尤其是在掃黃打非、整治查處政治性、民族宗教方麵的非法出版物,淨化出版物市場過程中,他的態度一向非常堅決。近年來,他和局領導為爭取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對寧夏的支持做了大量工作,當總署出台了支持寧夏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十四條意見後,他做好相關的協調聯絡工作,逐項爭取落實。他主動向新疆新聞出版局了解“東風工程”的內容,爭取讓總署“東風工程”惠及寧夏,努力為寧夏出版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寧夏出版單位改革,組建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的過程中,朱世忠也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他聯係寧夏發展狀況,學習外省區經驗,傳達出版單位的訴求,隨局領導奔走於總署各司局之間,努力尋求支持。
朱世忠同誌一直強調,新聞出版部門作為自治區政府的重要組成部門,不僅要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且要有一定的社會擔當。比如寧夏新華書店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他建議在改製前要關注民生,確保穩定。具體如給書店員工提工資,擴大業務以及海原縣新華書店搬遷時,撥經費支持。他說關於企業改製出現的問題,我們是有教訓的。原新華印刷廠因改製遺留問題太多,雖然我局為之作了大量積極的努力,如幫老職工維護權益、為他們解決醫療費、協調有關部門為去世的老同誌發喪葬費等。如果當年考慮問題周到,妥善解決,就不會有這樣的遺留問題。對於書店,行政管理上斷奶是必須的,但是,我們要扶他們上馬,送一程,不能甩手不管。近些年來,我局在扶貧投入上也態度積極,先後投入了幾十萬元用於支持幫扶彭陽縣草廟鄉扶貧點辦學、建設校舍、改善教學和辦公環境,為中衛沙坡頭區蒿川鄉後套村解決吃糧、飲水和硒砂瓜抗旱等困難。作為一個人員不多的行政單位,從自己的業務經費裏擠出經費來幫助困難地區,體現了我局的社會責任,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他力主扶持民營企業,通過搞聯誼會、協調減稅等方式為部分印刷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朱世忠平時工作繁忙,而且節假日經常加班。每到節假日前,最後一個走出單位的人一定是他,節日值班他總是給自己多排,盡可能把方便讓給別人。他經常中午加班,顧不上吃飯就啃個餅子。兒子朱立楊說,去年以來,爸爸不止一次地說自己從來沒和家人一起旅遊過,如果能閑下來要一家三口出去轉轉,但是,這句話最終還是沒有兌現。朱世忠的心中隻有工作,對自己的身體總是不太在意。他先後得胃出血和胸腔積水,有一次嚴重到了醫生病危通知書都下了。剛調到銀川的妻子一時感到很無助,她想,身邊也沒有個能拿事的人,這麼嚴重的事情應該告訴誰呢?她想起了朱局長,準備打電話。但是,此時尚有意識的朱世忠立即打斷了她,說,都晚上10點多了,不要打擾局長。朱世忠的心髒疾病不是沒有前兆,有一次他給辦公室內勤郝輝說,我剛才覺得眼前都黑了。但他坐了一會兒,找了點藥吃了,繼續工作。今年苑月員願日,單位組織源緣歲以上幹部體檢時,朱世忠恰好在外地出差。回到局裏又因工作繁忙一直沒顧上檢查。如果他的工作不是那麼繁忙,及時檢查,也許醫生會及時提醒或忠告。高血壓病忌勞累、急躁,但是,雷厲風行是他的一貫作風,而且凡事力求完美。如此一來,他的付出自然就要遠遠多於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