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雙胞胎姐妹展示]比賽走秀區
66.[主持人串場]比賽區
馬:剛才我們看了施建和施軍的展示,或許此時,這對姐妹的父母是最開心的了。因為他們的兩個寶貝女兒,今天都非常非常漂亮。接下來我們將聽到兩位選手是怎麼闡述自己化妝設計的理念的。每人限時30秒,首先有請××號選手。
67.[選手闡釋]比賽區
68.[主持人串場]比賽區
馬:兩位選手的闡述讓我們對於他們各自化妝造型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麼,現在把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時間留給專業評審團。他們的這個評判將決定今晚化妝設計大賽金獎的誕生,讓我們拭目以待。
69.[專業評審合議提問]專業評審區
70.[主持人串場]比賽區
馬:好,謝謝我們的兩位選手和專業評審。那麼誰將獲得本次“鄂爾多斯·時尚中國-2005CCTV化妝設計大賽”的金獎呢?廣告之後為你揭曉。
71.[片花廣告]
72.[主持人串場]比賽區
馬:一輪又一輪,化妝設計的比賽在繼續;一浪接一浪,時尚沙龍的高潮在延續。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的比賽就此馬上就要落下帷幕,獲得本場比賽金銀銅獎的3位選手,她們將會進入時尚中國係列大賽最後一天整體造型的比賽現場,希望她們能夠在那裏也能有著出色的發揮。同時在這裏也向所有的參賽選手致敬!好了,下麵我們將頒發今晚化妝設計大賽的所有獎項,當然有分量最重的化妝設計大賽金獎。首先讓我們有請××評審,為我們宣布本次大賽最佳創意獎的獲獎選手是!有請——
73.[專業評審團宣布各個獎項得主]專業評審區
74.[頒獎]比賽區
馬:恭喜××號選手,下麵有請××為本次“鄂爾多斯.時尚中國-2005CCTV化妝設計大賽”最佳創意獎選手頒獎。
(後麵依次為“化妝設計大賽最佳技藝獎”“化妝設計大賽銅獎”“化妝設計大賽銀獎”“化妝設計大賽金獎”)
75.[主持人結尾]比賽區
馬:祝賀所有的獲獎選手!今晚的化妝比賽是一場沙龍,緊張而不失情調;今晚的化妝沙龍又是一場比賽,時尚卻富有激情。讓我們在“時尚中國”的天空下自由地呼吸,盡情地享受生活,觀眾朋友們,我們下一場比賽再見!
前文講解節目串聯單時所使用的案例,也是“時尚中國”這場電視大賽。在那份串聯單上,我們看到了多達75個的環節流程。那麼,相對應的,同一檔節目的主持人台本也應該有75個環節——雖然,並不是每個環節都有主持人的“戲份”。但正如上文所強調過的,主持人台本並不僅隻為主持人服務、給主持人使用。所以,每一個環節,在台本上都要有所標示。
作為參與節目的編輯、導演或者專門的撰稿人,都有可能來完成、或者合作來完成這份主持人台本。在當前的電視生產常態下,恰恰是主持人本身較少參與台本的創作。但是,在寫作串聯詞的時候,不論原本的工種、身份是什麼,撰寫者都要盡量以當期主持人的口吻、語氣、風格去寫作——否則,如果你的表達習慣是大段排比、層層推進,偏偏主持人是不善於記台詞、善於發揮的那一類,那麼,彩排或者錄製過程將非常費時、費事;但如果你總是妙語連珠、潮流感十足,而主持人卻是四平八穩、正兒八經的風格,那麼,錄製出來的效果就可能“很冏很雷人”。“時尚中國”的主持串聯詞,在寫作時就盡量貼近主持人馬斌的言語風格。
此外,在創作主持人台本的時候,要明白:一個好台本,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遍過”:一般來說,第一遍要把所有功能性的內容都寫到位,播報節目呼號、串聯流程、宣講規則、介紹人物、與觀眾互動、強調讚助商等等,“一個也不能少”。第二遍,還是要在檢查完第一遍基礎信息的基礎上,再開始為主持人設計一些“花活兒”,進行一些表達上的提升與創意,比如第十環節中,“成功的新娘妝將新人的靚麗形象與獨特魅力展示在眾人的麵前,更展現在新郎麵前。是的,馬某人至今還一直記得我太太當年身著婚紗的樣子是那樣嬌美,當時的心動至今回味不已”,此處就體現了一種個性化的表達。
台本的寫作主體是電視撰稿人。但是,最後的落實與呈現,主體卻更替為主持人了——在更替的過程中,有些注意事項是需要撰稿人明確的:在節目錄製進程中,對於主持人的“最低要求”是要讓他她把所有功能性的內容傳達到位,這是最起碼的;而對於撰稿所設計的那些創意橋段,倒不需要那麼計較,主持人根據節目的進程與現場的情況,完全可能把你此處的設計刪去或添加在彼處。更好的主持人還會自己現場創造、設計一些“包袱”——隻要節目流程順暢,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歡迎的。
75個環節,作為一檔中型錄播的電視活動流程而言,並不是最多的。而像那麼大型的、直播的電視活動,其流程所包含的環節數量就更多了。所以,在寫作台本時,每一個環節中出現的串聯詞(當然,有些環節不涉及串聯詞),一定要有很強的連貫性與統一性,如果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就有點像IT行業中計算機程序員“寫程序”的工作。當然,電視行業的程序是要有“包袱”的程序——“有包袱的程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撰寫主持人台本與串聯單的一種目標,交織著理性與感性、客觀與主觀、功能與審美、科學與藝術……而真正要想把台本寫好,筆者深以為,是沒有什麼捷徑的,上述案例可以借鑒,但同樣不值得照搬。最關鍵的,還是正如西諺所說,“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以及筆者依樣畫葫蘆補充的“Experiencemakesexcellence”(躬行卓越)。
四、問題單:問題意識與設計要素
問題單,就是把與電視節目相關的所有問題都列出來的一份單子。其在形態上非常簡單,但是在內容上卻特別重要,因為這份單子,體現了電視業者的問題意識。
(一)問題意識與電視媒介生產
毛澤東曾經說過,“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裏有沒解決的矛盾,哪裏就有問題”。世界本是問題的世界,沒有問題就不成其為世界。因此,問題意識,就成為社會成員處事成功與否的關鍵;而媒介,特別是電視媒介,作為大千世界的形象而豐富的“窗戶”,具備問題意識,反映“世界的問題”與“問題的世界”也成為其發展、提升的關鍵。
在筆者看來,所謂“問題意識”,就是要明白為什麼問問題、怎麼樣問問題;就是要找出真問題、剔除偽問題。對於電視媒介而言,樹立“問題意識”,就可能要在以下兩個方麵有所作為:
首先要善於發現問題,找出真問題。越有知識和思路,就越能發現問題,並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農民工問題,是近期新聞媒體的熱點話題,但是大量媒體就此問題,並不善於切入破題,老生常談、人雲亦雲地都在關注那些被說濫了的子話題。但是,鳳凰衛視《事實·正前方》的電視業者就善於找出真問題,他們從常識出發,把農民工首先還原成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做出了《性福在哪裏:直擊農民工群體性困惑》的專題節目。
其次,要善於抓住問題實質,剔除偽問題。要抓住問題的實質,就需要做到四結合,“傳統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結合、主觀思維與客觀思維的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的結合”。特別是對於媒介而言,麵對紛雜的世間道、人間事、坊間言論,僅僅單一化、簡單化的思維是“找不到北”的,更毋論給廣大受眾“指南”。比如,關於中國股市的跌宕起伏,到底有多少家媒體能夠抓住其本質而不被表象遮掩呢?再比如,關於“‘黃沙車’頻出惡性交通事故”的報道,自1990年代中期起至今,就一直是各地各級各類媒體的熱議話題。不過,熱議歸熱議,是否都說到點子上了呢?是否隻是簡單責怪“黃沙車”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就行了呢?是否隻是把運輸車主都說成是黑心、昧良心、貪財就行了呢?按筆者看來,以上這兩點經常被提到的關於“黃沙車”的問題,都是偽問題,不是關鍵所在。這些表象背後的製度性因素,才是真問題。
(二)問題單的設計要素:資料、邏輯與細節
具備了問題意識,明白了為什麼問問題、怎麼樣問問題,對於一名電視業者(特別是非虛構節目的電視業者)來說,就可以開始為節目設計問題單了。
雖然,問題單的形式是很簡單的;但是形式的簡單,不等於內容的隨意。並不是一連串的問號,就可以構成合格的問題單。問題單需要很細致的設計,而且這種設計對於已有資料的開發、對於邏輯線索的梳理以及對於細節因素的挖掘都是“無所不盡其極”的。筆者將結合一個真實的電視節目問題單案例,就問題單的樣態以及問題單設計中的資料、邏輯、細節三方麵要素,做一說明。
在東方衛視播出的談話節目《楊瀾訪談錄》,在奧運前後播出了一係列與奧運相關的傑出人物專題訪談。李永波,就是當時這一係列奧運人物中的一位。
假設你是這期節目的編導,在奧運的大環境下,該如何來設計問題?特別是這樣一位體育明星類的采訪對象,在媒體上頻頻亮相,你作為編導,如何通過你所設計的問題,來展現一個給觀眾眼前一亮的“新”的李永波?如何利用資料?如何梳理邏輯?又如何用細節服人?
接下來,就帶著以上這些問題,進入到該期關於李永波的訪談節目的問題單設計環節中去——
《楊瀾訪談錄》節目組在準備這期節目時,廣泛搜集資料、素材,並通過幾次策劃會聽取了相關人士的節目建言,最終將該期節目的核心確定為兩大塊內容,第一塊是奧運將至,李永波麵對著怎樣的局勢與壓力?細化到每一天的訓練,他又是用什麼方式來帶領隊伍實現中國羽毛球的奧運夢想。他的奧運目標是什麼?第二塊是通過回顧前五次奧運會,展現李永波從一個運動員轉型成為“少帥”,又用實力說話,變為一位明星教練的三段人生階梯。其中的每一次轉折,他是怎樣自我成長、慢慢成熟的。從中也能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教練。這也正是該期節目副標題“激蕩奧運二十年”所表達的。
那麼,明確了核心內容之後,具體該如何展開呢?這是就需要由問題來支撐了——當然,這些問題,也不能都在一個主題下展開(否則太單一了)。所以,問題單的設計,首先就是要根據已有的資料,給節目整體劃分若幹個主題。以《楊瀾訪談錄·李永波》為例,節目就劃分為四個主題版塊,分別是“2008:奧運正前方”“運動員生涯:奧運‘初體驗’”“‘少帥’時期:成就奧運‘光榮與夢想’”與“‘明星’教練:奧運光環的內內外外”。
在劃分完主題版塊之外,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在每個版塊當中梳理出一條邏輯主線,然後按照這條主線,來設計係列性的問題。為了闡述方便,接下來先把該份問題單的全文呈現出來——
《楊瀾訪談錄·李永波》之問題單
1.2008:奧運正前方
●2008,在奧運正前方,有熟悉的北京城,也有不熟悉的21分賽製。在你看來,這對於羽毛球運動,對中國羽毛球隊意味著什麼?
●你曾在舊賽製中帶隊取得過好成績。但麵對新賽製,麵對同樣取得好成績,甚至更好的成績的要求,你的應對是什麼?
●除了賽製的改變,中國羽毛球隊還麵對著更強大的對手,是否可以在每個單項中各給我們列出一個最強對手?以及你的應對是什麼?
●想象“更大的敵人”,同時想象“更小的場地”。我知道你也在研究如何“把場子變小”,這是為什麼?
●羽毛球是典型的小球運動,但為什麼你要請大球運動——NBA籃球體能教練來訓練你的隊員?
●如果可能的話,我願意拿之前所取得的所有金牌來換北京奧運會的冠軍——你說過的這句話,我認為更體現了你身上的壓力。這種壓力,你如何調節?
●聽說你平時喜歡小飲些洋酒,比如“藍方”。這是不是能幫你緩解一些壓力?
●我們也曾在電視上多次看到你一展歌喉。這是不是也能幫你緩解一些壓力?
●一個好心態,特別一個教練的好心態,往往會影響整個運動隊。那麼,當你的隊員覺得壓力大的時候,特別是麵對家門口的奧運時,你是怎麼幫他們解壓的?
●中國保持著世界上唯一的同時擁有羽毛球三大杯的榮譽,而2008年奧運會就要在咱們家門口開了,這次你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目標?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雖然這樣的比喻不是很恰當,但是無論如何,今年奧運會上決出的第一塊羽毛球金牌——女子雙打都是很關鍵的一塊金牌。雖然這是中國隊的傳統強項,但是最近一次在成都舉行的羽毛球大師賽上,卻由馬來西亞選手奪得了冠軍。你怎麼看?
●你曾表示過“三塊金牌當中,肯定有一塊是大家意想不到的”,這是為什麼?
●北工大羽毛球館,是今年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場地——那麼,主場作戰,可能的優勢在哪裏?而劣勢呢?
●“最終參賽隊員名單”,是大家所關注的,您在圈定名單的時候,有哪些判斷的依據?並能否為我們預估一下可能的入選成員?
●問一道輕鬆的選擇題:在今年奧運會結束後的慶功宴上,如果你隻能在唱歌,比如就唱那首《幹杯兄弟》和暢飲美酒之間選擇一項進行,你會選擇哪一項?
2.運動員生涯:奧運“初體驗”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羽毛球還是一個表演賽項目。但那時,正好是你的運動巔峰期——別人參加奧運會都在爭著拿金牌,而你當時卻隻是在“表演”,心裏是一種什麼感受?
●《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愛人》是你在參加完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後在中央電視台上唱的歌,那屆奧運會是你參加的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奧運會——這首歌跟你僅拿到銅牌並退役是否有關係?
●男子雙打,是你的主項。但是,到目前為止,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的那塊銅牌,至今依然是最好成績,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3.“少帥”時期:成就奧運“光榮與夢想”
●在退役之後,你馬上出任了國家隊的教練。但是,據說剛開始時,你不敢在運動員前集合整隊,而讓別人代了一星期的班。這是為什麼?這個“別人”是誰?
●中國羽毛球隊曆來是南方人占主導,而你作為一個北方人,又要在這個成績低迷的時期執教,當時心裏會不會沒什麼底?支撐你的是生計所需、還是精神力量?抑或兩者都有?
●1996年,中國羽毛球隊第一次出征奧運會,那時候的金牌紀錄還是零,帶這樣的一支隊伍,或許壓力比現在小吧?那時的賽前準備有什麼不同?
●當你拿到第一塊奧運金牌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
●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吉新鵬是一匹“黑馬”。但據說他曾被排除在奧運名單之外,直到上報名單前的半個小時才把他加進去。當時怎麼想的?會不會僅僅是一個偶然?
●在悉尼奧運會上,中國羽毛球隊獲得了4金1銀3銅的好成績,但賽後你卻在中央電視台的直播間裏流淚了,你說你覺得委屈,這是為什麼?你現在是否還有這種委屈的感覺?
●帶隊拿到4塊奧運金牌之後,你更喜歡做運動員、還是做教練的感覺?
●再假設一下,如果沒有拿到一塊奧運金牌乃至獎牌,你更喜歡做運動員、還是做教練的感覺?
4.“明星”教練:奧運光環的內內外外
●2000年奧運會載譽歸國後,你的工作、生活在哪些方麵有了改變?有沒有負麵的影響?
●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單頭號種子林丹在首輪就被淘汰,女單頭號種子龔睿娜也在半決賽被淘汰——現在回過頭去看,當時失利的最大原因?你是否對失利負有責任?
●“再給你兩年時間,要是不行你再退”——你2001年的這句話,留下了張寧,也留下了2004年奧運會上的那塊寶貴的金牌。當時你為什麼看好張寧?
●現在有本暢銷書《女心理師》,心理、心態問題成為現代人的一大問題,同時也是體育比賽中的關鍵要素。套用這個書名,你是不是在訓練中也常常充當“男心理師”的角色?
●除了心理之外,身體更是運動員的“本錢”。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運動員都天生強健,我聽說隊裏蔡贇的身體比較弱,那麼,你是怎麼來調養、訓練他的?有什麼好方法,其實也可以介紹給我們的觀眾。
●經常有人會把你和乒乓球隊教練蔡振華做比較,覺得你們都是嚴厲治隊的典範,同時又都是中國優勢項目的“明星”教練。你怎麼看這種說法的?
●“如果大家認為隊員拿了兩塊金牌,辜負了大家的希望,沒關係,要罵就都衝我來!”——去年中國羽毛球公開賽後,你讓媒體衝著你來。你是一個保護自己隊員的教練嗎?
●媒體上曾經常常出現你“炮轟教練”的報道,這是否也是你保護自己隊員的做法?
●但是,你現在開始有了轉變,甚至特別設置了一種訓練模式。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嗎?同時,這種轉變為什麼會發生?
●作為教練,你已經培養出了58位世界冠軍。對你來說,培養出更多的世界冠軍,還像開始時那麼重要嗎?
●你覺得你的教練生涯,現在是處於什麼階段?教練這一職業,會是你的畢生選擇嗎?
我們接著來看這份問題單的每一個主題版塊,細細觀察其中的這些問題,會發現裏麵都有一定的邏輯關係,在支撐著節目設問的推進。比如,第一版塊中的兩個問題,“除了賽製的改變,中國羽毛球隊還麵對著更強大的對手,是否可以在每個單項中各給我們列出一個最強對手?以及你的應對是什麼?”與“想象‘更大的敵人’,同時想象‘更小的場地’。我知道你也在研究如何‘把場子變小’,這是為什麼?”——很明顯,這兩個問題其實講的是不同的內容,但是用“更大的敵人”與“更小的場地”,以大與小的語詞上的對比,把前後兩個問題貫穿起來,造成了一種語義上的過渡、順接感;再比如,第三版塊中的兩個問題,“帶隊拿到4塊奧運金牌之後,你更喜歡做運動員、還是做教練的感覺?”與“再假設一下,如果沒有拿到一塊奧運金牌乃至獎牌,你更喜歡做運動員、還是做教練的感覺?”——這兩個問題的提問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即“你更喜歡做運動員、還是做教練的感覺”,但是前提條件不同。由此,在麵對這兩個問題時,人自然會將它們聯係起來看,這樣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自然建立了起來。
再細細觀察四個版塊中的這些問題,其中也有大量的細節呈現。這些細節,能夠讓話題更輕鬆、更親切,也能夠讓受訪對象更易於進入狀態,甚至還能讓受訪對象覺得節目製作人員是非常專業且盡責的。比如,第一版塊中的問題,“聽說你平時喜歡小飲些洋酒,比如‘藍方’。這是不是能幫你緩解一些壓力?”——飲酒作為一種生活習慣,與體育並無直接聯係,但是,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讓受訪對象放鬆,甚至可以引出更多的未知話題;再比如,第四版塊中的問題,“現在有本暢銷書《女心理師》,心理、心態問題成為現代人的一大問題,同時也是體育比賽中的關鍵要素。套用這個書名,你是不是在訓練中也常常充當‘男心理師’的角色?”——這裏的細節就是《女心理師》。因為在該期節目製作、播出前後,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正好暢銷中,所以從這本書切入,也顯得較為自然、生活化。
最後,還是要強調,問題單的寫作具體開放性的特質。也就是說,問題單完成之後,根據問題單在進行節目采製時,一定會對其中的問題有所更替、有所增刪的。這是因為,不論是訪談節目、新聞消息還是電視片,隨著采訪的深入展開以及具體情況的不斷變化,問題單上一定會有些問題不再適用,也一定會有些問題會被新出現的問題所修正——因此,問題單應該成為是記者、編導、主持人做節目的“參考書”,而並非“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