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悔的青春

特利爾城是德國萊茵省的一座美麗城市,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就於1818年5月5日出生在這裏。

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這個小城的法律顧問、律師工會主席,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深受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熏陶。馬克思的母親也是個十分賢慧開明的人,在這個富裕而文明的家庭裏,馬克思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馬克思小學的全部課程都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的,因而沒進過小學校。不過,那時他還是個頑皮的孩子。他很喜歡戶外遊戲,在孩子中間是個“領袖”。

馬克思以極端豐富的想像力博得了小夥伴的佩服。小夥伴們很有興趣地一連幾小時聽他講一些離奇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馬克思自己隨時隨地編出來的。

馬克思讀中學時仍然十分淘氣,還是常常愛在同學之間講些離奇的故事。不過,他一年比一年穩重了。特別是他在中學裏學過5年之後,竟成為一個十分穩重的學生。

馬克思不追求分數和獎勵,但十分酷愛知識,喜歡自學,又肯思考問題,談話也喜歡追根問底。

但是,馬克思從小就表現出與別的孩子不同的性格,他特別喜愛文學。在他房間裏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滿了書。他從白天到晚上總是默默地看書和寫學習劄記。一些最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著作他都很感興趣,尤其是歌德、席勒和伏爾泰、萊辛、至西門等人的著作。

馬克思之所以十分喜愛看書,這與他的家庭影響有很大的關係。他父親很偏愛這個早熟的孩子,常常在晚上穿著拖鞋,披著長便衣,悄悄地走進馬克思的房間,以漫淡的方式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他,有時討論一些重要的問題,甚至不知不覺地進行到雞叫時才各自去睡覺。

另外,學校對馬克思的智力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學教師中有出色的古典語言學家、考古學家、數學家。校長維膝巴赫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和進步學者,他很注重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啟蒙思想和人道主義的人。馬克思是他最得意的學生。

無論在勤奮學習和智力方麵,或者在學習的愛好和知識的掌握方麵,馬克思都能使校長高興。校長不但親自指導馬克思的學習,還常常提醒馬克思的父親注意引導馬克思。

馬克思17歲時,以優異成績順利地通過了畢業考試。中學畢業,這對一個青年來說,是生活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在畢業前夕,全班同學幾乎天天在談論以後的出路,他們的想法和打算各不相同。

他們中有的打算去當牧師;有的打算依仗親友的權勢,插足官場;有的想繼承家業,成為百萬富翁;有的想投筆從戎,在戰場上建樹軍功,晉爵加銜;也有的想進大學深造,使自己成為一個名揚天下的學者名流。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對生活、前途和幸福的理解,來考慮職業,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麵對人生的一個大的選擇,馬克思是怎樣做的呢?

在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畢業作文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馬克思認為,剛踏上人生旅途,不願受命運擺布的青年,必須嚴肅地考慮對職業的選擇。

青年人熱情奔放,富於想像,在考慮職業時往往容易為一時的興趣所左右,或者被某種好奇激起的幻想所陶醉。

馬克思認為,任何職業都隻是手段。青年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應該經過冷靜的思考,全麵衡量自己的能力、特點和體質,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他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馬克思認為,隻是為個人爭得一個可以炫耀一番的社會地位而奮鬥,那是十分庸俗和低極的。如果一個人隻是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永遠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完美的偉人。

馬克思即討厭那些追求名利的利己主義者,也反對那種自卑的、無所作為的懶漢和懦夫。因為這對一個青年來說,同樣是墮落和毀滅的道路。相反,有的人雖然擔任了力不勝任的工作,但是我們想到犧牲自己的幸福是為了盡義務,即使我們力量微薄,也會促使我們努力去做。

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偉人?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馬克思回答道:“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熏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的人物,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馬克思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在1835年10月,馬克思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學,許多的新知識吸引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