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節點
中國曆史上發生的政變不計其數,但由一個女人發動的政變則十分罕見,由同一個女人發動史家確認的兩場政變,在整個人類曆史上大約僅此一例。
實現了這一“創舉”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慈禧太後。
要講述慈禧太後的故事,我們先得把話題扯遠一點兒,這樣才能看清曆史何以會給慈禧這個女人罕見的機會。
清代康乾盛世之後,封建時代開始從其輝煌的頂端逐步走向最終的沒落。乾隆禪位後,嘉慶接班,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吏治腐敗、國庫空虛、階級矛盾突顯、西方列強開始窺視中國這塊古老的大陸……在他任內,曾經發生過一件任何朝代都十分罕見的事情,就是1813年爆發的天理教起義。一幫教民趁嘉慶去熱河療養的時候,攻進了紫禁城。天理教在清代並不是一個很出名的教派,他們的起義一般教科書上也不記載,可見實力並不很大,但就這樣一次起義竟然打進皇宮,險些把皇帝的老窩端了。可見清王朝已經顯露出虛弱症候,遠不是乾隆朝可比了。
嘉慶死了,道光皇帝繼位。有人這麼諷刺:道光,就是倒光,要倒著算它的光景——也就是倒計時的意思了。這雖然是事後諸葛亮式的聰明,卻從某個角度標誌著清王朝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沒落曲線。
道光年間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一是太平天國起義(1851年),這兩件事都從根本上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盡管太平天國起義實際發生在道光剛死不久,但整個醞釀過程卻是在他統治的時期,可見,他是該著倒黴了。
接替道光的是慈禧的丈夫鹹豐皇帝。
鹹豐皇帝奕在繼位之前就有一個敵人,這個敵人不在朝廷之外,而在身邊,就是他的弟弟奕。
為何弟弟是敵人呢?這個仇結在接班人的競爭上。論初始條件,四阿哥奕體質弱,長相差,能力也差,而且一次從馬上摔下來,從此成了個瘸子。六阿哥奕不僅儀表堂堂,而且能文能武,能說會道,聰明練達,體格強壯,按說是最好的接班人。但在奕老師的幕後指點下,奕終於脫穎而出,戰勝奕,獲得了皇位寶座。
不過,他對老六始終放心不下,以至到死的時候都處處提防著他。
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奕是強硬派,他反對皇帝逃亡熱河。鹹豐考慮的是自己的性命,在前敵總司令僧格林沁的建議和催促下,決意逃離京城,將與洋鬼子打交道的事宜全部交給奕(僧格林沁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屢建奇功,但與洋鬼子交手則總是吃虧,他深知洋鬼子不好惹)。
鹹豐逃離北京,是一個曆史的關節點。許多偶然的因子到這裏彙集碰撞,激蕩成一股新的旋流並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因子一:奕被留在京城與英法聯軍談判,親手與侵略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在談判過程中,他看見了列強的強大和其之所以強大的原因,他的頭腦裏開始形成了要學習西方的開放觀念。各國公使覺得與奕打交道不錯,這個人通達開明,於是形成了共同支持他的外國勢力。
因子二:鹹豐身後的女強人慈禧太後(此時還是懿貴妃)顯示出和小叔子奕同樣的立場,同時與鹹豐陣營裏的主要力量肅順的矛盾激化。比如,在皇帝是否撤離北京的問題上,懿貴妃態度明朗並顯示出政治眼光。她說:“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而在逃跑的路上,沒吃沒喝,乘坐的車子破爛顛簸,懿貴妃找負責人肅順換輛車,甚至“涕泣乞請”,卻被肅順不耐煩地打發了。吃飯惹出的後患更大。路上,連皇帝也沒法兒吃飽,後宮女人們隻能喝稀飯,有人看見肅順那兒有魚有肉(其實是給皇上準備的),便到貴妃那兒打小報告,懿貴妃認為肅順有意輕視她,在心裏埋下了仇恨的火種。後來有人就此事發表感想說:“滅門之禍,起於飲食之微,可為歎息。”
因子三:肅順在替鹹豐打擊腐敗的過程中,曾得罪大批朝臣,這些人最後都趁亂聚集到奕旗下,成為所謂的“帝黨”人物。
因子四:鹹豐帝自己也沒想到,此次逃跑一去不複返,把命丟在了熱河,而繼位者尚未成人,皇後又生性柔弱,給了後宮二把手、超級女強人慈禧以可乘之機……
屍骨未寒,硝煙即起
鹹豐皇帝帶著家眷和親信大臣一路狼狽跑到承德避暑山莊不久,就傳來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的消息,20天之後,耗資巨億修建的圓明園被聯軍一把火焚毀,又過了一個月,焚毀清單送到鹹豐手上,他看過以後,難受得說不出話來。
奕傳話過來,說洋鬼子懷裏揣滿東西走了,請皇上回鑾。但鹹豐心有餘悸,挨挨蹭蹭,不肯回來。
一來二去,拖了幾乎整整一年,在羞辱、愧恨、憤懣、煩愁的多重壓力下,倒黴的鹹豐皇帝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他膝下隻有一個兒子,免去了選擇接班人的困難,但兒子年僅6歲,不能執政,卻是一個大問題。
鹹豐已經看出懿貴妃性格強硬,最喜弄權,強橫專斷,對她很不感冒,但唯一一個兒子是她生的,這又成為無可奈何的心結。
據說鹹豐曾對肅順說過要學漢武帝的做法,把準備當皇帝的兒子的母親先行處死,免得到時候出現後妃幹政的局麵。此語傳到懿貴妃耳中,懿貴妃抱著兒子跪在老公麵前痛哭流涕,用淚水改變了鹹豐的主意。
奕曾經是鹹豐的敵人,今後同樣會是兒子的潛在敵人,因此鹹豐對他最為提防。為了保證兒子執政安全,他為兒子精心構建了一個相互製約的權力構架。
他留下諭旨:讓肅順等八個大臣作為顧命大臣,由他們輔佐年幼的皇帝執政,奕被排除在執政圈之外。為防止顧命大臣演變為多爾袞和鼇拜式的危險人物,他把兩枚印章分別留給皇後和皇帝,一枚是“禦賞”,由皇後掌握;另一枚是“同道堂”,歸皇帝掌握(目前暫且由懿貴妃保管),並規定,凡是朝廷頒發詔書和各項文件,除了皇帝玉璽外,還必須加蓋這兩枚印章才有效。
定下了這個自認為萬全的防範措施,他安心地閉上了眼睛,去地下見那些功績輝煌的先祖去了。
屍骨未寒,硝煙即起,這是幾乎所有帝王死亡後發生的第一現象。
顧命八大臣,後來被統稱為“肅黨”,手中握有道光給予的尚方寶劍,他們開始處理老皇帝(道光死時年紀隻有31歲)的善後事宜,包括治喪、擁立新君等等。
他們給北京方麵發出一份關於確立皇太子和讚襄大臣的諭旨,卻沒有發訃告。鹹豐死後第二天,奕接到這份諭旨,就懷疑皇上已經不行了,他想立馬趕赴熱河,竟被肅順阻止。
對於皇後和新皇帝的母親懿貴妃,他們分別上尊號:皇後為“母後皇太後”,加“慈安”徽號;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加“慈禧”徽號。這種稱呼等於把皇後當成新皇帝的正式母親,盡管這是封建王朝通常的做法,但卻讓慈禧很不爽。
由於這些舉措都是八大臣商量好,然後草擬了文件讓兩宮太後加蓋印章的,慈禧便對慈安說:這不是把咱姐倆當擺設、當木偶嗎?不成!咱們得把起草文件的權力拿過來,不然不成了橡皮圖章了?
慈安是個沒主張的人,聽慈禧說八大臣這種行為對自己不利,便讚同她的意見,兩人次日就召集八大臣開會,研究文件頒發和人事任免的程序問題。
八大臣說,文件起草和頒布我們會搞定,全權負責到底,您二位嘛,擁有蓋章的快樂就行了,其餘用不著操心。慈禧當然不幹,據“理”力爭。雙方為此吵了四天,四天當中,一次章也不蓋,一份文件也發不出去。顧命大臣們沒辦法,隻好讓步,同意皇帝諭旨和高官任免須報她們裁定。
第一個回合,年僅26歲的女流慈禧就戰勝了久經宦海、老謀深算的肅順等人,她體會到鬥爭的愉悅。
獲得第一個勝利之後,慈禧馬上開始了第二個回合的鬥爭。別看她年紀輕,又是女流,可出手又毒又狠,可謂招招致命。
慈禧的妹妹嫁給了鹹豐另一個弟弟、也是自己的小叔子奕。奕陪同鹹豐巡狩熱河,中途因母親病故回了北京,鹹豐駕崩後,他匆匆趕回熱河。這期間,因兩件事與顧命八大臣發生了不快:一是自己母親是先帝道光的老婆,死了卻沒有得到封號,肅順們不是忙昏了頭給忘了,就是有意冷落;二是他趕回避暑山莊時,要進哥哥的內殿給遺體告別,卻被八大臣之一的端華阻攔,讓他心情好不鬱悶。慈禧得知消息,馬上向這位鬧情緒的小叔子伸出溫暖的手。她對奕說:八大臣這麼鬧,都是肅順背後指使,他們自稱受先帝遺命進行輔政,其實沒那麼回事!這樣吧,你以小皇帝名義起草一份諭旨,把它帶回北京,和你六阿哥奕溝通好,等先帝靈柩運回北京後,咱們一起拿這班家夥是問。
奕得令,又急忙返回北京。
奕本來就對鹹豐把他排擠出權力圈的臨終安排十分不滿,而肅順們拒絕讓他趕來熱河奔喪更讓他心情憤怒。他正琢磨怎麼對付“肅黨”集團呢,七阿哥奕帶著皇帝(其實是慈禧)的密詔找他來了。他看過密詔,心下大喜,覺得仿佛看見了一線曙光。但是,要取得對敵鬥爭的勝利,還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至於如何行動,必須和目前仍在熱河的嫂子慈禧太後當麵商議。於是,他不顧拒絕,不經批準,強行趕來熱河,並質問顧命八大臣,自己作為先皇的親弟弟,“豈梓宮前亦不應一哭耶?”
這句話一問,倒問得八大臣真沒詞兒回答,隻好讓他哭吧。等他昏天黑地地哭完了,他提出了一個新要求,就是當麵慰問一下兩位嫂子。
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父親是鹹豐的老師,正是在杜老師的教導下,鹹豐才順利登上了皇位。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杜老師超級聰明,他的兒子也不亞於父親。他見奕提出新的要求,馬上把門封死。他的理由是:“叔嫂當避嫌疑,尤其是替先皇治喪期間。”奕哪肯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便提出:“你們要不放心,就派個人現場監督吧。鄭親王是皇親,要不你陪我一塊兒去?”
鄭親王就是端華。他前麵阻攔奕,惹得奕滿肚子不高興,這次便有些不好意思,他說:“你一定要去,那就去吧,硬要阻攔,也不符合禮呀(阻乖於禮)。”就這麼著,給了奕可乘之機。
奕“乃得一人獨見,兩宮皆涕泣而道三奸(指肅順、端華等八大臣中的三名骨幹)之侵侮。”
這次叔嫂會晤,確定了雙方建立統一戰線以及解決顧命八大臣的基本原則和戰略步驟,可以說成效頗豐。
按照叔嫂商議的結果,奕回到北京,先行出拳,以爭取主動。他暗地裏指使一個禦史叫董元醇的寫了一封奏章,建議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其意在取消八大臣輔政的政治架構。
這封奏折送到熱河,引起了強烈地震。兩宮太後當然如獲至寶,要以皇上名義立即批複,但顧命八大臣堅決反對,認為有違先帝遺詔。
此時奕及其黨羽都被限製在北京不得前來熱河,召開禦前會議討論這封奏折的時候,參加者隻有皇帝、兩宮太後和八大臣。力量對比十分鮮明:八比二,皇帝沒有投票權,他那一票等於是廢票。
這次肅順們不像上次會上那麼掉以輕心了,他們死活不肯讓步,為此做出了相當強硬的姿態。肅順高聲怒吼,到了咆哮的程度,八大臣之一、也是皇親的載垣表示:“讚襄皇上,不能聽從太後之命”,他甚至說,“請太後看折亦係多餘之事。”而杜翰則表示,如果太後們硬要堅持,我們也不會執行的!這些話把慈禧氣得不輕,一雙手一直在不停哆嗦。她手上當時要有刀,說不定會朝大臣們擲過去。
這麼一吵,雙方都控製不住,以至連外麵的宦官和宮女們都聽得清清楚楚,六歲的小皇帝同治大聲啼哭,連尿都嚇出來了,灑了慈禧一身。
吵成這副樣子,慈禧仍不肯讓步,她的性格強硬可見一斑。八大臣放出話來,如果硬要這麼著,那好,哥幾個不幹了,罷工!說到做到,第二天,他們集體不上班了。
要是在京城,你們幾個罷工,還找不到幹活的人?可眼下不行,太後們除了自己,一個幫手也沒有,他們罷了工,先帝的梓宮還沒運回北京呢,自己從熱河回京也得有人安排吧?軟弱的慈安勸慈禧:“算了吧,咱姐倆先讓一步。不然連北京都回不了。”慈禧沒有辦法,隻好在八大臣起草的斥責董元醇的諭旨上蓋了章。
這一回合,以“肅黨”獲勝而結束。
不過,肅順們的勝利隻是表麵上的,他們沒有想到慈禧已經和奕結成了統一戰線,沒有想到他們的連環套已經結好,就等著最後往自己的脖頸上套了。這些沒想到,都基於一個沒想到:沒想到慈禧這個女人的政治野心會有這麼大,她的手腕會有這麼毒!
就在不得不給處分董元醇的諭旨蓋上印章之後,慈禧心中氣憤難平。不能與妹夫奕見麵,找不到幫手,她隻好自己親自提筆,以皇帝名義寫了一封錯別字連篇的密旨,責難端華、肅順等人當初脅迫鹹豐帝離京避難,又阻攔新君回京,所謂“抗旨之罪不可近(應為‘盡’)數”,指令由恭親王“讚襄正(應為‘政’)務”雲雲。寫好後,她托付身邊太監設法交到奕手裏,讓他與奕做好政變準備。
兩黨聯手,權力更替
當然,慈禧的心機是非常隱蔽的,她為了迷惑八大臣,主動提出給八大臣加薪加俸,如給端華和載垣食雙王俸,也就是發雙份工資,給肅順加宮保銜。宮保是正一品銜,這樣,肅順等於是正一品官兼正一品官,有了兩個一品職銜了。
八大臣洋洋得意,終於開始準備回京的事宜了。從庚申年八月初八清晨(1860年9月)鹹豐帝離開北京到現在,朝廷中樞機構呆在熱河已經超過一年了。
辛酉年九月二十三日(1861年10月底),鹹豐帝梓宮起駕,返回北京。按照規矩,新任皇帝應當扶柩而行,而先帝嬪妃則應出宮跪迎。這樣,兩宮太後當天離開熱河先期趕回北京。
不過,兒子留在肅順手裏,終究是個危險。為了實現政變計劃,慈禧出了一個冠冕堂皇但卻陰險無比的主意。她說,皇帝年幼,走不了那麼遠的路,讓他象征性地扶柩一天,然後由肅順以外的七大臣陪同皇帝先行回京,鹹豐的靈柩嘛,由肅順一人護送就行了,你辦事咱姐倆可是完全放心的。
肅順連同其餘七大臣沒有一個看出了慈禧建議背後的陰謀,同意按照慈禧的建議施行。
太後們趕回北京後,慈禧立即緊鑼密鼓地召集“帝黨”大臣部署政變計劃,正式起草了查辦肅順等人的詔書。這下詔書仍由奕來寫了,不過其基調卻是慈禧密詔的拓展。
詔書不僅把對外作戰失敗、先帝倉皇離京的罪過算到肅順們頭上,甚至把鹹豐病死熱河的責任也加在他們頭上,要將端華、載垣、肅順解職問罪,其餘五大臣逐出軍機處,奕為總理大臣。
詔書寫好後,加蓋了太後們的印章,等著合適的時機正式宣布。
八大臣中的肅順官爵不是最顯赫的,但他是“肅黨”中的靈魂人物,此時,他正扶著靈柩,勤勤懇懇地跋涉在由熱河到京城的路上。
一場滂沱的大雨,將北方的大地澆得透濕。盡管承德通往京城的路是官道,但那時沒有水泥柏油,再好的路被雨水浸透,也變得泥漿四濺,難以行走。
鹹豐的靈柩連棺帶槨,既大且沉。為了保持皇家的威儀,其運送不能用車,隻能用人力抬,而人抬又必須保持高度平穩,不能有一點兒晃蕩。
於是有了一場規模盛大的靈柩大搬運。為了抬一具屍體,120名杠夫同時用力,邁著整齊劃一的步子,冒著大雨,一步一步地朝前走。等靈柩運到北京城外時,比太後們回京的時間晚了整整四天。
四天當中發生了什麼?肅順一點也不知道,他大概沉浸在一種悲壯與豪壯交織的心情中,根本沒有預見到險情正在逼近。
他是先帝托孤八大臣之首(事實上的),他將輔佐新帝,去應付內外交困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率領八大臣戰勝了企圖違背先帝遺命搞什麼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後,還將繼續和她們的狹隘、短視與婦人之見作鬥爭;他要盡力遏止恭親王奕的政治野心並把它徹底鏟除;他要繼續先帝的反腐敗路線,把那些啃噬大清帝國內囊的蛀蟲們——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八旗子弟統統掃除幹淨。為了實現這些目的,他要大力提倡重用漢人,他早已看出,自己的門生曾國藩雖然是漢人,但也是帝國傑出的人才,他要從曾國藩開始,真正貫徹重用漢人的路線,不能固守滿人治國的老套路,要徹底擴寬帝國的用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