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這個詞,100年前在中國人嘴裏,差不多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之一。後來,辛亥革命發生,皇帝這個崗位被老百姓給撤了,滿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叫溥儀的下了崗,中國再沒有皇帝了。
但帝製在中國存在的年代太久遠、太漫長,以至多少年後,人們腦子裏還是忘不了這一茬。近二三十年,電視裏麵古裝戲開始泛濫,那些古裝戲裏少不了有皇帝這個角色出場,於是乎開口閉口離不開“皇帝”“陛下”,一時之間這個稱呼滿天飛,聽得人們耳朵都生出繭子來。
皇帝作為一個全稱性名詞,始於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國,自認為建立了亙古未有的一件大功勳,便想到要給自己封一個前無古人的稱號。他這樣說:平定了天下,臣服了各國諸侯,不能再和以往那樣稱王了,一定要有一個新的名號,否則不能顯示出鄙人的豐功偉績。他的想法剛一冒頭,底下拍馬屁的大臣有的是。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共同上奏,建議把傳說中三皇五帝位號中的“皇”字和“帝”字,毫不謙虛地統統拿來,歸到嬴政名下,於是乎,就有了“皇帝”這個名詞。由此可知,“皇”和“帝”原本雖然意思相差不多,但在秦始皇之前,卻是兩個不同的詞。而秦始皇之所以叫秦始皇,意思就是“大秦帝國第一任皇帝”。
大秦帝國雖然由於實施暴政,二世而亡,成為中國曆史上短命的王朝之一,但皇帝這個名詞卻延續下來,傳承不息。不過民間有一句俗話,叫“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時間段裏,皇帝隻能有一個,不能多,否則就壞了規矩,亂了套。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他自命為天子,也即天老爺的兒子,因此他便擁有無上的法力和權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聲色犬馬,吃香喝辣,頤指氣使,耀武揚威,任誰都沒有當皇帝的人更牛、更拽、更顯擺,因此皇帝這個位子自然也就成為人們垂涎三尺的對象。
崗位隻有一個,想上崗的人卻很多,這就難免會引來麻煩。麻煩的主要表現就是,凡是有那麼一份野心的人,就會想方設法把自己抬到那個位子上去,把別人擠下來。
為了防止這種容易引起動亂的現象發生,古人在麵對皇帝交接班的問題上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有禪讓法、兄終弟及法(就是哥哥死了由弟弟繼位)等等。而一個最有效也最為近人熟知的辦法就是宗法製——通過嫡長子繼承製,限定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隻能是一個人,其他人除非在嫡長子死亡或其他無法繼承王位的情況下,才能按血緣關係的遠近排隊來遴選出皇位繼承者,不得隨便插隊。
君王交接班體製中的禪讓製,據說實行於堯舜禹的時代。那個時代帝王的覺悟特高,見到能力水平不亞於甚至超過自己的賢人,巴不得趕快把他請到寶座上來,好讓自己退休。不過後來有人懷疑,堯、舜的禪讓傳說,隻是一種愚民宣傳,實際上堯、舜和禹之間都是通過血腥的權力爭奪來實現政權交替的。比如,成書於戰國時期卻一直不為正統史學家所認同的典籍《竹書紀年》中有這樣的記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還說:“舜囚堯,複偃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丹朱是堯的兒子,研究者認為,舜之所以在囚禁了堯之後還要控製丹朱,是不滿堯破壞部落製度企圖傳位於兒子而采取的政變行動。至於禹的繼位同樣存在著激烈的爭奪。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就這樣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揭露出皇權更替、朝代輪換當中的血腥一麵。
我以為,真正的禪讓製應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首領推舉製,以後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私有製不斷完善而逐漸衰微。堯舜時代中國已逐步進入私有製社會,隻是私有製尚未完備,帝王傳承製度也未形成固定模式,即使有人采用暴力手段奪權,由於不符傳統,也要假借禪讓的名義,因此,禪讓製便成為後世儒家津津樂道的王位接交製度的美好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