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族發祥於南豐,後世子孫,有生活在南豐縣境內,也有外遷的。自宋至今在南豐縣境內留有曾氏家族不同時期各式遺存,有的今已被毀,有的今天仍能見到。綜合《江西通誌》《南豐縣誌》《曾氏家譜》等相關史料,把不同時期的遺存列舉於下。
1.文定公祠
宋乾道八年(1172年)建查溪祠堂。寶祐四年(1256年),郡侯楊瑱在迎盱門前建文定公祠。同年正月,陳宗禮為祠堂作有《迎盱門祠堂記》。因祠離城較遠,祭祀不便,而改建於學宮左傍,曾淵子作了《學宮左旁齋舍祠堂記》,後再次損毀了。明代,查溪建有曾氏總祠堂,其中專設文定公祠,其後廳仍為總祠。著名思想家、學者羅汝芳寫有《查溪祠堂記》。清代初年又毀壞了,鹹豐年間曾重修。
2.碑紀嶺
在南豐縣城南三裏,有曾文定塚墓碑亭。
3.仙君嶺
在南豐縣城北門外,舊傳為曾致堯在此讀書時,忽有羽衣七人來訪,並對致堯說:“君家自此興矣。”須臾不見,疑為仙,因號仙君嶺。也就是後來的朝仙坊。
4.子固學舍
在南豐縣城之東,即密公舊宅。曾鞏讀書其中,後他自為《學舍記》。其中說:“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擾多事故益甚,予之力無以為,乃休於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
5.南軒
在學舍旁,曾鞏居住的地方。曾鞏親自作《南軒記》,還寫有《南軒》《南軒竹》等詩。
6.南源莊
在南豐縣四都境內。曾鞏寫有《南源莊》及《舍弟南源刈稻》詩。
7.青雲亭
在南豐縣城西七裏的岐山,為曾鞏所建。曾鞏作有《青雲亭閑坐》詩。
8.讀書岩祠堂
明代景泰年間縣訓導汪綸在縣東麓原來曾鞏讀書岩建亭子,取名為曾岩祠亭。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昌府秦廷韶看到亭子狹小,於是命令南豐縣令選址重建。李東陽作《讀書岩祠堂記》。
9.瓣香亭
在讀書岩側,曾文定公祠後。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僉事趙葉建,取陳師道“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意為亭取名。
10.曾氏總祠
在南豐縣崇覺寺左,祭祀曾仁旺、曾致堯、曾易占、曾鞏、曾布、曾肇。
11.曾密公舊宅
曾密公舊宅在南豐縣東麵廣慈寺側,因為曾致堯世代居住於此,後來人們又稱此地為奉親坊。
12.江樓
在縣城之西,盱江之上。宋代南唐節度史劉仁贍的曾孫劉元載從小多才,好讀書,與曾致堯為文友。劉元載在安禪寺南築長堤,架層樓,在層樓上榜書“江樓”,自號江樓居士。曾致堯曾作有《江樓》詩。後來,曾家將江樓買下,後毀於寇亂。南宋紹興年間曾武占重建,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洪水衝垮,南豐縣令謝達複再建,並改為公館,取曾致堯詩句中“花岸”為公館名,稱“花岸水軒”。在元代初,又毀,僅餘墩子淹於水中。曾紆作《江樓記》,曾布、曾肇均作有《江樓》詩。
13.雲莊
在南城縣麻姑山南,曾致堯有《春日至雲莊記》。
14.榮親園
在南豐縣一都方家洲上。曾致堯外任回家探望母親,而歸家的致堯是衣冠敝垢,仆馬羸瘦,其母見其狀說:“兒歸能貧,是我之榮也。”因而將此自己的家園稱為“榮親園”。曾致堯堂弟戴堯有《榮親園上世母周氏太夫人壽詩》、曾宰六世孫曾景建有《會客於榮親園》詩。
15.秋雨堂
在江樓下,與安禪寺相鄰。據曾氏族譜載,其名源於宋太宗向曾致堯問策,而致堯以“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作答,太宗感其仁者之言,因而賜給他“秋雨堂”三字,後人將這三字額於堂。南宋詩人蔡柟作有《題秋雨堂詩》,曾布孫曾惇亦作有《秋雨堂》詩。
16.崇覺報慈禪院
在南豐縣七都源頭。文肅公上奏請建,祀三代考妣於崇覺寺。康熙三十三年遭火災。該院舊名覺祖院,唐代會昌二年(842年)建。紹聖二年(1095年)七月曾布上奏將它改作崇覺報慈禪院,崇寧四年(1105年)八月又改為壽寧院,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因為皇帝仍書舊名,於是仍改回為舊名。
17.紀念祠堂
在建昌府和南豐縣等地還有一些紀念祠堂祭祀著曾氏族人。
(1)鄉賢祠
在南豐縣城,祭祀曾鞏等南豐籍鄉賢共二十九人。
(2)忠義孝悌祠
在南豐縣城,祭祀曾怘等十人。
(3)十賢祠
在南城縣麻姑山仙都觀。宋紹興間,蔡延世建。祭祀鄉賢陳彭年、李覯、曾鞏、曾布、曾肇、朱京、朱彥、鄧潤甫、王無咎、呂南公等十人。元代毀於兵災。明代天順年間知府江浩改建在府學左側。
(4)鳳岡祠
在南城縣北門,祭祀宋代李覯、曾鞏,明代何喬新、羅玘、夏良勝等五人。
(5)曾文昭祠
在南豐縣城西,祭祀曾肇。
(6)忠節祠
在南豐縣六都軍港口,元代南豐州尹史文彬建,祭祀宋代曾悟、曾怘。
18.曾家墓葬
曾氏家族在南豐縣境內墓葬相對集中,但今天這些墓葬均已被毀,隻留下一片荒草地,隻是在史誌及家譜裏有些記載。根據這些記載,主要有:
曾洪立墓,在南豐縣三十三都龍池鄉清風裏二聖山。夫人黃氏墓在南豐縣十三都從周鄉洪坪直源。
曾延鐸墓,在南豐縣十三都從周鄉洪坪,夫人羅氏墓在南豐縣太平鄉奉義裏。
曾仁旺墓,在南豐縣從周鄉源頭大塘,夫人周氏墓在源頭馬鞍山。
曾致堯墓在從周鄉源頭,夫人黃氏與其合葬。
曾易占墓,在南豐縣從周鄉源頭大塘,夫人周氏墓在源頭;吳氏墓在源頭通草坑,朱氏墓在源頭石馬窠。
曾鞏墓,在南豐縣從周鄉源頭崇覺寺右,夫人晁氏、李氏與其合葬。曾肇撰其行狀,林希撰其墓誌銘。曾鞏撰晁氏墓誌銘。曾鞏墓在1970年前後被挖掘,當年的經曆者李永義撰文《曾鞏墓被挖掘的經過》(見南豐縣政協《南豐縣文史資料》第13期),詳敘當年曾鞏墓是如何被挖的。1970年冬,萊溪公社楊梅坑大隊為了擴大豬舍和養豬場地,於是人們就到墳上去撬石塊。一座墓就這樣被掘開了,棺木被劈開,隨葬品也被運走,從此曾鞏墓就不複存在了。至今從墓葬中發掘出的一些文物保存在省、縣博物館裏。
曾庠墓,在南豐縣龍池鄉。
曾宰墓,在南豐縣龍池鄉。
曾肇墓,在南豐縣十都皈信寺左。
19.曾鞏讀書岩
在南豐縣城南門,盱水河畔的半山腰。曾鞏少年時讀書的地方。據《南豐縣誌》記載:“明景泰年間訓導汪倫建曾岩祠亭,清光緒年間祠圮。邑令吳鳴麒複即岩為亭”,文革時被拆毀,1983年重建讀書岩亭,現亭匾額為書法家舒同所題。旁有墨池,為曾鞏讀書洗筆硯的水池。
20.曾鞏紀念館
曾鞏紀念館位於南豐縣城郊,盱江河邊,1987年建,是江西省十大曆史名人紀念館之一。曾鞏紀念館景區內有讀書岩、曾鞏博物館、南豐儺文化展覽館、仰風廳等景觀。
21.查溪曾氏總祠
曾氏總祠坐落於查溪,2011年10月動工,2013年11月竣工。
22.曾鞏文化園
曾鞏文化園坐落在南豐縣城之西。集紀念先賢、參觀博覽、尋根祭祖、旅遊休閑和學習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地標性建築,並著力將其打造成曾氏的江南朝聖地。工程已於2012年開工建設。
附錄一 曾氏家族年譜簡編
本年譜跨度自致堯出生的南唐保大五年(947年)起至南宋末止。以曾鞏、布、肇三兄弟為主線鋪展。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
致堯生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
致堯妻黃氏生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
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宋太宗趙匡義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麵
改建武軍為建昌軍,治所仍駐南城縣,轄南城、南豐、廣昌等縣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
致堯中進士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易占生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易占妻吳氏生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曾曄生(周氏生)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易占妻朱氏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致堯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
庠生
天禧三年(1019年)
八月,鞏生
母吳氏二十八歲,嫁易占已五年
範仲淹三十一歲
歐陽修十三歲
李覯十一歲
蘇洵十一歲
天禧四年(1020年)鞏二歲
正月,淮南、江西、浙江等地民饑,開常平倉粟減價出賣,賑濟饑民
天禧五年(1021年)鞏三歲
王安石生
牟生
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鞏四歲
宰生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鞏五歲
王深甫生
天聖二年(1024年)鞏六歲
父易占中進士,其侄曾斝(字成之)同榜
天聖三年(1025年)鞏七歲
鞏始讀書
易占任鎮東節度使
天聖四年(1026年)鞏八歲
鞏之長妹生
鞏母吳氏去世,享年三十五歲
易占任越州節度推官
天聖五年(1027年)鞏九歲
易占娶高郵朱齊卿的三女兒
鞏二妹生(朱氏生)
天聖六年(1028年)鞏十歲
王安國(字平甫)生
易占任太子中允太常博士
天聖七年(1029年)鞏十一歲
朝廷設置武舉考試
天聖八年(1030年)鞏十二歲
歐陽修中進士
天聖九年(1031年)鞏十三歲
鞏已善屬文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鞏十四歲
易占知泰州如皋;鞏隨父至,讀古文
明道二年(1033年)鞏十五歲
鞏隨父在任所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鞏十六歲
曄二十五歲,子覺生
景祐二年(1035年)鞏十七歲
易占知信州玉山
布生
景祐三年(1036年)鞏十八歲
五月,與叔易豐,堂兄斝、繹,弟牟、宰同遊信州玉山小岩
易占於玉山任上坐誣失官
鞏入京進士試不就
景祐四年(1037年)鞏十九歲
鞏自京師歸南豐
鞏妻晁文柔生
景祐五年(寶元元年,1038年)鞏二十歲
鞏居南豐
易占赴京上書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鞏二十一歲
鞏居南豐
寶元三年(1040年)鞏二十二歲
鞏居南豐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鞏二十三歲
鞏入京遊太學,謁歐陽修,得修賞識
鞏數月後不第而歸
曾易持中進士
鞏與王安石相識於京城
慶曆二年(1042年)鞏二十四歲
鞏妹德耀生
鞏落第回家,歐陽修贈之以序
慶曆三年(1043年)鞏二十五歲
李覯主郡學
王安石拜訪曾鞏
慶曆四年(1044年)鞏二十六歲
四月,鞏祖母黃氏逝於臨川
妹德操生
慶曆五年(1045年)鞏二十七歲
葬祖母、亡母於南豐,王安石撰墓誌銘
鞏病
慶曆六年(1046年)鞏二十八歲
曾叔卿中進士
鞏三妹嫁王安國
慶曆七年(1047年)鞏二十九歲
鞏陪同父親入京師
八月,鞏往滁州拜見歐陽修
九月,易占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去世,鞏扶靈柩南歸
曾肇生
慶曆八年(1048年)鞏三十歲
鞏居父喪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鞏三十一歲
葬父易占於南豐祖塋
鞏買田於南豐
皇祐二年(1050年)鞏三十二歲
鞏居南豐,服除,娶妻晁文柔
葉濤生
皇祐三年(1051年)鞏三十三歲
曾鞏兄弟耕讀於鄉裏
皇祐四年(1052年)鞏三十四歲
曾鞏兄弟耕讀鄉裏
皇祐五年(1053年)鞏三十五歲
曄於江州去世,十二月葬南豐
曾鞏兄弟等赴京應試,未中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年)
曾鞏兄弟耕讀於鄉裏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鞏三十七歲
曾鞏兄弟耕讀於鄉裏
至和三年(嘉祐元年,1056年)鞏三十八歲
曾鞏兄弟耕於鄉裏
曾鞏兄弟赴京城,準備參加進士考試
嘉祐二年(1057年)鞏三十九歲
鞏與弟牟、布,從弟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同中進士
鞏長妹視兄弟於淮南,染病於真州,七月卒於鞏舟中
嘉祐三年(1058年)鞏四十歲
鞏任太平州司法參軍
布任宣州司戶參軍、懷仁令
嘉祐四年(1059年)鞏四十一歲
李覯去世
鞏二妹去世
鞏女慶老生
庠及進士第
嘉祐五年(1060年)鞏四十二歲
歐陽修為樞密副使,薦鞏充館職
鞏七妹嫁王無咎
嘉祐六年(1061年)鞏四十三歲
鞏奉召充館職
宰中進士
鞏妻晁氏病
九月,鞏八妹去世
十二月,鞏女慶老殤
嘉祐七年(1062年)鞏四十四歲
鞏居館職
二月,鞏妻晁氏去世,年二十六
妹婿關景暉中進士
嘉祐八年(1063年)
鞏四十五歲
鞏居史館
鞏繼娶李氏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鞏四十六歲
鞏居史館
鞏生女興老
治平二年(1065年)鞏四十七歲
鞏居史館
曾牟去世
王深甫去世
鞏侄曾覺中進士
治平三年(1066年)鞏四十八歲
鞏居史館
女兒興老殤
治平四年(1067年)鞏四十九歲
鞏居史館
曾肇中進士,出任台州黃岩縣主簿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鞏五十歲
鞏居京師
四月,曾宰去世
陳師道從學於曾鞏
熙寧二年(1069年)鞏五十一歲
九月,曾布調任著作佐郎
鞏任職越州
王無咎去世
熙寧三年(1070年)鞏五十二歲
鞏越州任上,多賦詩
四月,布任編敕刪定官,後幾月不斷提升,累官差看詳編修中書條例
覺去世
熙寧四年(1071年)鞏五十三歲
歐陽修歸穎州養老,數致書曾鞏
鞏前妻晁氏被追封宜興縣君
布差直舍人院、檢正中書五房公事、差詳定編敕、試知製誥
熙寧五年(1072年)鞏五十四歲
歐陽修去世
鞏知齊州
布詳定天下帳籍、十二月罷知製誥,為翰林學士
熙寧六年(1073年)鞏五十五歲
王安國為著作郎、秘閣校理
布知貢舉
鞏徙知襄州軍事
布生紆
葉濤中進士
熙寧七年(1074年)鞏五十六歲
鞏在襄州任上
布為河北西路察訪使
鞏九妹去世
王安國去世
二月布權三司使;五月知饒州
熙寧八年(1075年)鞏五十七歲
九月,鞏乞就宣、洪二州
鞏賦詩尤多
布知潭州
熙寧九年(1076年)鞏五十八歲
鞏知洪州軍州事
鞏、布、肇會於洪都
熙寧十年(1077年)鞏五十九歲
三月,鞏歸葬晁氏、宰、德耀、二女於南豐源頭並銘
布複集賢院學士,知廣州
九月,鞏至福州任
王安國去世
元豐元年(1078年)鞏六十歲
鞏召判太常寺
肇任集賢校理,轉殿中丞
布以龍圖閣待製知桂州
十月,南豐展墓
元豐二年(1079年)鞏六十一歲
鞏知明州軍州事
五月,鞏受命徙知亳州
元豐三年(1080年)鞏六十二歲
詔鞏移知滄州
布進直學士,徙知秦州
肇知禮院
元豐四年(1081年)鞏六十三歲
鞏判三班院
布移知陳州
曾鞏編《五朝國史》
元豐五年(1082年)鞏六十四歲
鞏為史館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