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本無姓,但隨著社會發展,一些貴族開始有姓,後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後世之姓,大約有幾種來源,如以氏為姓,如姬、薑、姒等;以國為姓,如程、鄭、吳等;以邑為姓,如蘇等;以居住地為姓,如東郭等;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如林等;以官職為姓,如司馬等;以諡號為姓,如康等;以技藝為姓,如陶、屠等;還有因賜姓或因避諱改姓,等等。
姓曾的人都會自豪地說,天下一曾無二曾,天下曾姓出山東。是的,姓曾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國太子巫,係出自姒姓,在後來的演進中成了“曾”姓。《曾氏家譜》中的《曾氏世係歌》中記載:
曾氏源流之出處,傳自夏王姒姓禹。傳至五世孫少康,分封世子烈於鄫。鄫君曲烈是其名,累世居鄫遂為氏。曆及春秋繼霸時,列國強弱相吞噬。至魯僖公十九年,諸侯會好在城南,是時鄫君不及與,後被外孫莒滅祀。世子名巫逸之魯,魯複立以為桑梓。鄫巫因歎國既亡,遂自去邑為曾氏。①
在這裏,對於曾氏之源作了一個大致的介紹。曾氏是黃帝的後代,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禹姓姒氏)。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無效。舜繼承堯位後仍命鯀治水,仍無效,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禹受命後,治水曆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消除了水患。因其功高,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封世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境內)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姓,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曾”,這就是“曾”姓的開始。曾姓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一世祖。
又經曆數十代的傳遞,到了春秋末期,在曾氏之中出了一位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曾參。人們尊稱他為曾子。曾參,字子輿,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得孔子之傳。曾參的父親曾點也曾從學於孔子。曾點,字晳,在《論語》有一篇文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即記敘其事。他們幾人在一起談論著各自的理想,曾點的理想則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的理想得到了孔子的讚同,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曾參小時候也參加過勞動生產,在《說苑·立本》裏就記載有“曾子衣敝衣以耕”。同樣《孔子家語》裏也說:“曾子耘瓜,誤斬其根。”可見曾子小時候家裏並不寬裕,去地裏勞動也是穿著破舊的衣服,也不是生來的天才,勞動時也會出現斬斷了菜根的小錯誤。即便是在他成家立業之後,也不是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過著貧困甚至寒磣的生活。在《莊子》一書對曾參的寒磣生活有一個描述,“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意思是說,曾子住在衛國的時候,衣服破爛,麵部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很厚的老繭。曾經三天不能生火做飯,連續十年不曾添製新衣,戴上帽子便拉斷了帽帶,拉過衣襟就露出了手臂,穿起鞋子就露出了腳跟。由此可見,曾參的生活極為困苦,以至於身體有病態。盡管曾子的生活困頓,但他的精神生活豐富,成一代聖人。他提出了“人為貴”的思想,《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身方法,強調為人當“孝”,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意是說,如果對於去世者的喪禮能鄭重地舉行,又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先人,那社會風俗道德也一定能忠實厚道起來。主張“犯而不校”,即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相傳《四經》之首的《大學》為他所著。他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後世尊他為“宗聖”。將他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一起稱為中國古代五大聖人。
各地曾姓均以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把他作為本姓的著名人物,並以此為榮。
曾氏先在山東繁衍發展,隨後向全國各地遷徙。歐陽修在《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中對於曾氏特別是曾鞏這一支的遷徙及其興衰 變化情況有一個概述。這是為曾鞏之祖父曾致堯所撰寫的一個神道碑。他說:
曾氏始出於鄫,鄫為姒姓之國,微不知其始封。春秋之際,莒滅鄫,而子孫散亡,其在魯者,自別為曾氏。蓋自鄫遠出禹,曆商、周千有餘歲,常微不顯。及為曾氏,而蒧、參、元、西始有聞於後世,而其後又晦,複千有餘歲而至於公。{1}
在歐陽修看來,曾氏從姓曾之後的千年間並沒有出現什麼重要的人物,直至春秋後期,才有了蒧、參、元、西等聞人。而這些人物之後,曾氏又走向了低潮,又曆時千年,沒有出現重要人物,直到宋代,曾致堯算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了。楊時在為曾鞏弟弟曾肇所作的《曾文昭公行狀》中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說:“曾氏係出於鄫,少康之子曲烈之始封也。更夏、商,周千有餘歲,微不見於經傳。春秋之際為莒所滅,其世子巫仕魯,乃去邑為曾氏。巫生夭,夭生阜,阜生晳,晳生參,參生元、西,父子皆為孔門高弟,曾氏遂有聞於世,自是複晦而不顯。”王安石在為曾致堯所寫的墓誌銘中也有類似的表述,《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誌銘》中說:“先封鄫,鄫亡,去‘邑’為氏。王莽亂,都鄉侯據棄侯之豫章家之,蓋豫章之南昌,後分為南豐,故今為南豐人。”{2}
對於南豐曾氏的繁衍情況,在《續修曾文定公族譜》(民國辛巳版,現為查溪曾氏所藏,下同)載有一個簡要的源流圖《附載東南兩宗推原先代源流世次》,由此可以看出曾氏遷居南豐的大致脈絡。自曲烈而下至曾參,由曾參而下至曾丞,曾丞生曾略。據有關資料載,曾略是曾丞的第三子,在唐朝官至光祿大夫、節度使。他由廬陵吉陽遷居撫州南城甘山,而後成撫州、南豐、臨川等地開基祖。曾略娶範氏,又繼娶危氏,生子曾煬,而煬又生詠,詠又生筠,筠又生洪立。洪立始遷於南豐。清代曾鞏的二十六世孫曾琟玢撰《本支單吊並略祖遷徙考》對南豐曾氏的遷徙進行了考辨,他說:“餘曾氏按《氏族箋釋》,其源流彰彰可考。……蒧生參,為聖門高弟,其後居武城,武城在今嘉祥縣南四十五裏。至十九代孫曰據,為漢關內侯,一載襲都鄉侯,見新莽得政,已有篡機,乃棄侯爵攜家渡江,避地豫章,居廬陵之吉陽鄉,乃永豐縣屬。至三十七代名丞,生三子,曰矽、舊、略。……幼略遷撫州之南城,蓋南城時為撫州屬邑。略後三祖長可徙居南城甘山,幼宏立生子延壽,其後居南豐五十四都京源。次洪立為南豐令,後居南豐縣治,豐之曾氏所由來也。是以今南豐曾氏之作譜者,鹹以洪立祖為一代祖。”{1}